有一种美食叫三路里煎饼。其色如玉,晶莹剔透;其形如月,圆圆满满;用醋、蒜泥、盐、香油做成的蘸料吃,味道极佳。吃了以后,又能祛风寒,促消化,保建康。我在三路里吃过煎饼。因为每年“六月六”,安邑县有种“讲究”,就是女儿和女婿都要去岳父岳母家“走麦罢”,而招待女婿的餐桌上,“煎饼”就是一种不可缺的美食。
据说,春秋战国时,晋国有个宰相叫狐偃。自晋文公拜他为相后,他兢兢业业,勤理朝政,精明能干,百官拥戴。但久而久之,就骄横起来,特别是在稷王山一带察看民情后 ,更加嚣张跋扈,不可一世,就连他的儿女亲家也不放在眼里。
狐偃的儿女亲家叫赵衰,也是晋国的一位功臣。他对狐偃的行为极为不满,曾当面给狐偃提过意见。但狐偃根本就不把亲家的意见当回事,并在人多的地方羞辱他,因此赵衰气闷而亡。赵衰儿子绝意要为父亲报仇。后,晋国遭灾,狐偃出京放粮,临走时对家人说,“六月六我要回来过生日”。女婿便与亲朋好友商量,要在他生日那天,剌杀狐偃,替父报仇。狐偃女儿得知此消息后,偷偷跑回娘家报了信。狐偃女婿知道机密败露,吓得他躲在家里不敢出来。狐偃思前想后,觉得自己有错在前,特别是把亲家气死更不应该,便不计前嫌,于六月六日把女婿和女儿接到府中,并让女婿坐了上席。席间,狐偃说:“老夫今年放粮,亲见民间疾苦,深感我近年来做事有锆,贤婿设计杀我,虽事未成,但他是顺民意,为国君,为父报仇,我不怪罪于他;女儿救父于危难,是种大孝,应该奖励。希望贤婿不计前嫌,重归于好。”一场硝烟弥漫的斗争就这样烟消云散了。为了记住这一教训,狐偃每年六月六日都要请回女婿和女儿,团聚一堂。消息不胫而走,百姓争相效仿,“六月六”就成了女婿和女儿“走麦罢”的一种习俗,而且流传至今。走麦罢的传说,源于晋国历史人物的故事,但这一习俗能坚持下来却植根于农耕文明。因为三路里一带处在丘陵地带,种得早,收得迟。收麦之后,也是个相对休闲的季节,正是探亲访友的最佳时期。因此,六月六,女儿和女婿就都带着自家丰收的喜讯,来到岳父岳母家“看麦罢”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于是,女儿和女婿都用新麦面蒸成一对半月形的“角子馍”来看望岳父岳母。来者高兴,待客者热情,无形中就成了“一进门,二上坑,岳父就把小桌放,先敬烟,后倒茶,然后就把好酒拿。”岳母急忙做饭,七大碟八大碗的,又是凉面、凉粉,又是油馍、烙饼,就是这,还不满足,还要摊些煎饼给女婿吃。
摊煎饼,也不复杂:先把新麦面和成糊糊,再加些花椒叶和咸盐调料,备用;再用砖支起一个三跺脚,约十公分高,将鏊往上一放,把油擦勻;然后,用新麦杆烧火,用勺子舀糊,用特制的丁字拐把糊糊摊勻、烙熟。这时,圆圆的煎饼,薄如蝉衣,透明洁亮,蘸着蒜泥吃,有一种特别美味的感觉。
临离开娘家时,娘家妈还要给女儿带上竹帘、凉席、雨伞、甜瓜、韭菜和新麦蒸成的“花好月圆”或“龙凤呈祥”的“花馍”和一张张煎饼等夏令食物与过夏用品。
这正是:一张薄薄的煎饼,演绎出三路里的煎饼文化。武安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