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久以前,这里有一流传甚广的民间谚语,叫做:“龙窝州,赤地县,油坊岭,金龙殿”。这“油坊岭”即是我的故乡;“金龙殿”是我故乡庙宇中的神殿。此情此景,不是天意,便是风水宝地了。
十里铺与上茶坊交界的分水岭,由此向南绵延约二十华里,被自东向西的赤地河阻拦,成为这座岭的尽头。在尽头返回二三百米处,向西紧连一高山,山脚下古时曾有一座加工桐油、木子油、花生芝麻油的油坊,油坊岭的名字即由此而来。
我的故乡油坊岭,位于县城南部,隶属于商南县富水镇油坊岭社区,距城区13公里。东与湖田接壤,南与黄柏相邻,西与三角池交界,北与十里铺衔接,是一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地方。
油坊岭地处低山丘陵,南面高山,北面低坡,中部川道。一条从赤地向西,一条自窑沟垴向南的两条河,相会于于油坊岭;尔后,再由东向西于三角池汇于县河。“沪陕高速”由西向东,在建“345”国道从东向西穿境而过。一河两岸地势平坦,分布数百亩农田。全社区辖9个村民小组,数百农户,千余人口。
我家住在朱家屋场,位于药王庙脚下,对面是三方临空,一方靠山的钟形山麓,曾是昔日躲避匪患的山寨。由东而来的赤地河,至油房湾对面,突然拐弯向北,再向西、又向南,最终又向西流去,构成山环水绕的地理环境,村庄两座青山相对,中间是一圆形孤山,人称这里是“二龙戏珠”的风水宝地。
居住在朱家屋场与黄泥堡的朱氏家族,于清乾隆年间,从安徽宿松移民而来,今已相传十余代,绵延二百七十余年。我们的朱氏宗祠建在这里,我们的迁陕老祖葬在这里,我们的先辈出生和生活在这里,我出生于此并度过童年和少年。是这方热土养育着我们,使我们这个家族得以安居乐业,繁衍生息。
我是1952年初在故乡参加工作,5个月后调进县城,退休后仍在城区休养生息,颐养天年。在这长达70年中,前30余年父母、妻子、儿女生活在故乡,常回家看看父母,帮助妻子劳作、务育子女。后30余年,也常回去祭奠先祖和先我而去的老妻,看望健在的家门邻里,欣赏故乡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在外数十年,无时不想念故乡的父老乡亲,想念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梦中常与在天之灵的父母、已故前妻以及邻里相会,回忆家乡数不清的陈年往事。故乡的地理环境,民间文化,社会风貌,地方风俗,都给我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地理优越土地肥沃
油坊岭两条河并流,水源充足;两岸耕地全是夜潮沙土质,雨涝渗露,天旱返潮,农作物生长茂盛,十年九丰。山地海拔低,地势平缓,土质多是麻骨石,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尤宜种花生、红薯、芝麻、豆类作物。山上盛产松树、桦栗树,是建房屋、做家具、种香菇的上好材料。茶树、漆树、桐子树、核桃树、板栗树、柿子树,是副业收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来源。尤其近年把茶叶种植作为主导产业,农业收入成倍翻番,农民生活显著改善。
粮食丰收鱼虾成群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这里水位高,水源丰富。油房湾、朱家屋场拦河修渠。一河两岸农田,夏秋种稻谷,冬春种小麦。由于日照时间长,水源充足,加之勤耕细作,季季丰收。吃馍吃面习以为常,吃米是家常便饭。再者这里河水清澈,河草风胜,鱼虾成群。农民常用竹篓、背笼水渠里捞鱼,稻田里捉鳖;在河里捕鱼、捉蟹、捞虾,补充营养,改善生活,故有“小江南”之称。为了粮食增产,才改种稻谷为种苞谷。
居住密集家族发达
油坊岭因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优越,不少江南、山西移民来此划地而居,插标为界,依山傍水,勤劳耕作。久而久之,一户成为一个家族,一个家族又成为一个自然村。
像油房湾、碾子沟桂姓,瓦屋、面店吴姓,程家屋场程姓,姚家堡姚姓,梅子岭陈姓,朱家屋场、黄泥堡朱姓。这些家族耕读传家,人丁兴旺,家庭富裕,每个自然村都发展到数十户,数百人口。
重视教育 品学兼优
建国初期,东面是油坊岭中心小学,南面是朱家祠堂私塾,北面是谦益书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又建立了龙窝中学。
由于学校多,家长和学生选读性强,乐意学四书五经的选读私塾,乐意上新学的选读小学。在老师和家长双重教育之下,大多学子勤奋学习,学业有成。有许许多多学子从私塾入门,考取了举人、进士;从小学入门,考取了初中、高中和大学,成为国家栋梁之才,有文化有技能的新式农民。
文化普及名人荟萃
由于学校教育与传统文化熏陶,许多学子扬名显亲,光前裕后,成为这里一代名儒、名绅、名医,报效国家,为民谋利。面店吴庚扬、吴庆扬两兄弟,分别于1860年、1874年双双考取进士,钦点刑部主事,为官清正廉明,两袖清风。
黄泥堡朱谦益,1893年选拔为贡生,但他看破红尘,淡泊名利,广济黎民,施舍百姓。买地置租,捐赠油坊岭与荆紫关两所义校,出巨资扶持商南宾兴会(遗址即今城关小学),成为商南捐资办学第一人。
庙宇辉煌 庙会兴盛
油坊岭的药王庙,是继城隍庙、大岭观之后的又一大庙宇。设有正殿、前段,钟楼、鼓楼。庙门外两边还建有焚化楼,是许多庙宇所没有。庙对门的戏楼呈八卦顶,龙缠柱子,可与大岭观、城隍庙戏楼比美。正殿主祀药王孙思邈,李老君、赵氏祖师、观世音圣母;前殿敬奉的灵官、孙大人。这位赵氏祖师原是住庙道人,修道圆寂后登缸入塔,数年后修复圣像。
因系真人真神,香烟兴盛,享誉四方。每年农历十月十五的药王会,正月二十五的祖师会,来自卢氏、淅川、郧阳、郧西、山阳、洛南、龙驹寨的善男信女,人山人海,川流不息,香烟缭绕,炮仗声声。每会唱戏三天,人头攒动,摩肩擦踵。商品、副食摊点绵延数里。十年动乱中,庙内神像、钟鼓楼及戏楼被毁,仅存庙的正殿与前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