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最有魅力的科普著作——《发现者》
美国丹尼尔.J.布尔斯廷的《发现者》(1995.1第一版)是我读到的最有魅力的一部科普著作,中国往往缺少的正是从科学眼光论述人类自身环境、心路与文明的普及型读物。布莱希特在其剧作《伽利略传》中,让探索者说他的追求是为了真理,对付“浩大无边的愚昧”唯一办法就是从眼前从此刻开始——“让我们铲掉一立方厘米吧!”可悲的是,中世纪宗教统治者坚决否认有从望远镜向太空看一眼的必要,而且对伽利略予以严酷的惩罚,这与愚昧无边的十年浩劫情景何其相似乃尔。
但时至今日是否真正抛弃了自己的愚昧无知呢?现实中的发现者与发现如此的少,科学精神远未成为国人理性的不可或缺的内涵。吾将上下以求索,被急功近利、实用、实惠代替。佛、道、气功、性文化、流行歌曲、时尚盛行;唯独科学仅仅是少数专家、学者的单薄乏力的“求索”,这是不是一种悲哀?“让我们铲掉一立方厘米吧!”如此容易实现的目标,却并不容易,世纪之交对公民的企望,无非仍是莫闯红灯、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损坏公用设施之类最起码的文明行为,而就是这也难完全做到。
我每每以欣喜的心情于灯下读,作为一种快乐的精神享受。同时在书的空白处随手写点感想,下面就是所写的三点感想——
1、作者其人
作者——美国丹尼尔.J.布尔斯廷,曾任华盛顿史密森博物馆所属国家历史和技术博物馆馆长,美国国会图书馆馆长。《发现者》是他研究人类探索世界和自我文明史的代表作。全书充满娓娓道来的翔实而有趣的故事,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自古迄今的所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及其发现者和发明家,别开生面地展示了绚丽多彩的人类文明史长卷。同时又告诉读者,这是一个说不完的故事,我们所处的世界仍然是个新大陆,在知识的地图上,无数未知领域等待一代代发现者去探索去发现去填写。
2、古老中国的“发现”
中国人作为“发现者”,过去数千年间的“发现”主要表现在认识和处理关于人与人的伦理关系,唠唠叨叨,不厌其烦,教导每个人如何面对天地君亲师,如何处理家族、宗族及家庭内部关系和男女间应有的原则。总之,是在既定的人为的社会秩序中“发现”和谐之道、处世之道、治乱之道,这种“发现”至今也还被一些学者在“发现”中津津乐道。因而,当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出现从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等西学东渐的新学科新角度“发现”中国人和中国社会时,很引起一阵思想、精神、文化的躁动,新鲜感扑面而来(笔者本人亦在当时的法制导报开辟栏目,希冀用新学科寻找认识“法”的新视角)。可惜,这势头渐次低落,以致不知不觉地又有所谓“新儒学”成为社会意识之主流,始终感觉不到几分真正“哥伦布”式发现的惊喜。
3、“天问”
在中国古代文字记载中,《天问》的内容是最值得注意的发现,虽只是提“问”,却达一百七十多个问题,扫视环宇咄咄逼人之声即使今天亦振聋发聩。作者乃穿越历史时空被一代代中国人永久纪念的屈原,这位彻底的现实主义者,让人意外地面对苍天发出同时代人几乎不曾思考的疑问,首问宇宙起源:“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之形,何由考之?”作者百思不得其解,郁结于心,终于冲破式地提问。他的“问”之所以“尖锐”,在于之前与其时,流传的神话和传说对“天地洪荒”之类都有定论,屈原则置于不顾而无所顾忌地发“问”。与他同时先后还有邹衍、黄缭、惠施、庄周也有类似的“问”,也都并无完全的真正的回答。
发现者在其时代往往是孤独的。正如《发现者》说:“只有放在那已被淡忘的当时人们公认的常识乃至神话的背景下,我们才能意识到伟大的发现者的勇气、胆量和他的英勇而富于想象力的冲击,因为他们必须与当时所谓的‘事实’和学者的武断作斗争。”
今天,我们是否意识到现有的教育和文化,有没有鼓励青少年去大胆“发现”、勇于“发现”,敢于“发现”?我们是否意识到对世界的认识存坐井观天的自以为是的状态?我们是否意识到必须以“发现者”的敏锐和智慧,清楚地观察现状?应该普及《发现者》这部启迪创新思想和创造精神的著作,从而让我们一代代清醒地发现如何走向未来!
创造条件,让广大青少年真正成为中国一代代“发现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