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首页 | 资讯 | 聚焦 | 社会 | 法治 | 透视 | 反腐 | 咨询 | 公益 | 旅游 | 维权 | 案例 | 关注 | 说法 | 财经 | 万象 | 信息
民生 | 环保 | 安全 | 教育 | 医疗 | 保健 | 房产 | 科技 | 人物 | 网评 | 来信 | 视点 | 论坛 | 书画 | 文化 | 文史 | 访谈
祝全国人民春节快乐,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网站公告:   今日天气: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文化 > 内容  

【散文】重返四清农村昔阳西庄

发布日期:2021-10-20  查看次数:5503 来源:兰州  作者:陈仁川

 
 
 

——记忆是永恒而温暖的

   网络带来的意外惊喜是这样出其不意,有人说这正是她的魅力!因为一位想不到的年轻博友的出现,使自己真切地感受到博客与世界不可预测的、浩大无边而有机的联系。事情的起因缘于我在百度陈仁川吧20073月的一篇短文《你能回答常识问题吗?》,这篇东西又转到我的网易博客(在网易不知原因地取消博客后,我的大多数文章移到邮箱)——文中讲到经过几十年的起起伏伏,有一天突然觉得一些常识问题已不能回答。突如其来的“三讲”,按照严格的程序,我也属于上台自我解剖之列。那天,轮到“自我批判”,第一次当着全体干部,却并没有看发言稿,因为一个纠缠心中多年的问号猛然浮现眼前。于是,我脱稿讲了这样的往事:“196411月,中央戏剧学院师生到山西昔阳参加社教,我被分到李家庄公社西庄大队,一直住在工作队确定的培养对象金考家,村里人叫金考‘铁牲口’,因为他干活气死牛。运动后期,他当上贫协主席。社教结束离村前夕,我在他家吃饭,还是天天都有的玉米面,当地人叫它玉茭面,金考指着玉茭糊糊,突然问:‘小陈你说,人活着为甚?’当时,我觉得这样基本的问题还要说么,好象讲了一大堆。可是,我心里忽然感到一种空虚,后来许多年总有一团疑惑,我真地回答了他的问题吗?1976年,为参加全国农业学大寨话剧调演,我以体验生活之名到昔阳,又一次回到我魂牵梦绕的西庄,又一次在金考家吃饭,还是玉茭糊糊,不过特意煎了鸡蛋饼。临走,他又突然地问:‘人活着到底为甚?!’我竟说不出话。没有想到这个问题困扰着一位老贫农的一生!在干部们面前,我给自己提出的还是这样一个常识问题!并且坦言回答不出,那么,在经过了几十年沟沟坎坎的今天,该怎么讲清楚呢?”

   前两天,令人意外地在“陈仁川吧”上有人问:“谁是陈仁川哇!”又对上面的文字提出:“你讲的金考是谁呢?!”于是,我即回答:自己在西庄社教时住在当时工作队内定的扎根对象翟金考家,不知先生是否知道金考这个人?很快获知这位网友竟然就是西庄人!而且是从西庄走出去的在校大学生!更令我兴奋的是:他的爷爷杨艾文,在大队当车倌,是自己当时十分熟悉的人。196411--19654月,是一个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即四清的全过程时间段,重点之一就是清经济,所谓有问题的人“洗手洗澡”经过“下楼”宣布“解放”后,他们家才可以给工作队员派饭,无异于为这个人正名,因此,被“解放”的干部家无不盼望这一天到来,我就是第一个到杨艾文家吃饭的工作队员。那天,当我走到他家门前时,听见里面一群孩子唱:“工作队到我家!工作队到我家!”当天的中饭做的是农村并不多见的煎饼、摊鸡蛋,那情景至今还记忆犹新。但这一切对于没有经过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则非常陌生。与我通过网络跨越四十三年(2008)时空取得联系的杨艾文的后代,网上名字叫杨飞,他急于知道老辈子人进而了解生养他的那片热土的往昔面貌;

    19654月底,中戏四清工作团离开昔阳;19762-3月,我又一次回到西庄,那时的大环境显得诡秘难测,既使在远离城市的农村也同样如此,许多农民都为国家的命运生出不可知的忧患意识,“中国走向何处?”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话题。就在那样焦躁不安的日子,我以参加全国“农业学大寨”话剧调演准备创作的名义,到昔阳参观大寨,而实际目的则是重返西庄了解其变化。十一年(1976)后回到那个普通的不平静的村庄,我觉得什么样的环境就会有什么样的生存,那里的思想、情绪、愿望和行为,仿佛都活在眼前,我怀念那里的人们,他们的后代必将谱写新的篇章,让历史在新的环境中延续。然而,令我感到困惑的恰恰是那个年代,尽管那时已经越来越显形的阶级斗争、思想斗争到处发生;而实际上后来对于那时的例如社教运动、那个年代的大学生活,却很少有人提及和评价。为什么会如此呢?小杨飞想知道的那个年代,在飞速发展的今天,似乎变得遥远而陌生,提起那样一些往事好像已不合时宜。他爷爷八十岁了,知道那时四清运动的人如果有印象至少应该在五十多岁的年龄吧。如今人人忙于眼前的生计,历史是什么?经过群体性的遗忘,加上各式各样的过滤,那个名叫西庄的地方还能自我保留多少记忆?!正因为这样,我感激杨飞的出现!

   如今,杨飞,大学毕业后已参加工作,亲身体验着新世纪开始的岁月,从20086月以来一直保持与我的联系,使自己获知记忆中的西庄发生的新的变化,尤其是他将我回忆西庄的博客告诉了家乡亲人,从而有许多人关注着我的“四清日记”和“西庄记事”。2012年,杨飞回乡探亲,留言说他们许多人对我写的“村史”好一通热议,同时也告诉我一直惦记的很多“西庄人物”去世的消息,除了感叹,我对上世纪六十年代上叶的农村往事产生一种沉重感,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农民本应该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然而嗣后的大动荡将以往的一系列“运动”推向极致,粉碎了无数人追求幸福的美梦。再后来,改革开放引出了中国农村前所未有的变革,我相信古老的西庄在新的时代变迁中真正改变了旧的面貌,不过,我也相信,历史沉淀的思想、感情、人情、人性还会在新的现实中反反复复地组合或重现,后代如杨飞一代以及后来的西庄人,一定会从历史的记忆中汲取有益的精神因子,为了真正认识面对的社会现实,历史当然要延续和发展,我希望以杨飞为代表的新一代西庄人不断大写自己的人生。不过,也无论如何没有想到曾经生活半年的西庄农村,因为发现地下有大煤矿,随着经济发展的大流,那里所有农户整体搬迁,一直关注我的博客的杨飞告诉我这个乔迁信息。我既为西庄的变迁而惊叹,也莫名地因为一个拥有历史的西庄突然不复存在而失落。于是,我想到历史过程或许也是一部反反复复面目全非的变迁史,沧海桑田、人事全非从来是文人骚客吟唱不已的主题。由是,我更加重视记载了西庄这个普通却有其反映时代共性的独特个性的“日记”和“记事”,我甚至断定这些文字是历史的西庄记忆和那些鲜活人物留下的绝唱!

   小飞多次看了我关于西庄的日记和毕业写的西庄村史,他的感触很多,同时还告诉了西庄的众乡亲,其中反应最强烈的是妇女主任的几个女儿,特别是1965年社教中经常跟着我跳秧歌和排节目的十一二岁的小玩妮,她是妇女主任的大女子,后来她当兵(通信)、转业,最后到电信局,1976年第二次见面时,她在公社供销社。2002年,从小飞那里得知我的博客,她惊喜万分,看了我关于西庄的记载和所写的村史,特别是充满激情地写了关于她妈妈——西庄妇女主任组织的歌会,她和两个妹妹含泪看了那篇文字,给我信箱发了一封满含激情的邮件。接着开始了我和她的信息互动,2003年,她代表西庄邀请去昔阳,我们夫妻好像是5月去的,晚上十点多下飞机,她等了几个小时,接上我们将车直接开到大寨接待站(已经是宾馆)。第二天一早起,她就开始陪我们在新旧城和许多景点游玩,前后四天。她的热情、亲密令人感动,而且还特别请来杨艾文、李生意、李偏小三位健在的老人见面合影。2003年是第三次见面,这本身也是奇迹,一般说社教队员多次返回社教农村,几乎没有听说。然而,她,当时的一个小学生竟然几十年如一日地思念一个社教队员,更让人不可思议。分别时尽管十分平静,内心则无法形容对她的感情。对此,我在博客上写与妮妮的相遇—— 假如我们不曾相遇,怎能相信世上竟会有个愿为当年的一个工作队员怀着无尽思念的女孩。我很感叹:青春是供回忆的,你我用半个世纪寻找逝去的青春,并将晚年的时光当作鲜活的青春。每一天感情充实、充满期待。假如我们不曾相遇,我绝不相信,世上有这样将刻骨铭心的想念,傻傻地埋藏心底。这个世界,真有超越时空却不能牵手的二人世界。常常想起曾经与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牵手,十一年后又不期而遇,感受她的热情洋溢的青春气息,又过了三十六年会真切地听见她的声音,看到她的留言,见到她本人,几十年社会起伏,而我们依旧真诚地将往昔记忆铭记在心,跨越时空之情,这样的精神支撑是一种怎样的幸福啊!

    回兰州后,在博客写给小飞:这次回昔阳,终于见到老一辈健在的你爷爷杨艾文和当年的会计、李生意、生产队长李偏小及第二代的你父亲、妇女主任的大女儿玩妮,尽管时间短,一时有话不知从何说起,但内心激动溢于言表,大家都是半个世纪后的握手,天下能有如此经历者应该不多!感谢你的父亲胜怀,在昔阳老城招待了乡土味十足的盛情之宴。我和老伴在昔共住四天,请你代乡亲们致谢!三去昔阳,为了一个一生都惦记的社教农村,记忆许多时候是永恒而温暖的。

   【后记】中戏五年毕业时的论文竟然就是每人写的昔阳农村村史或家史,当时(1965.5-7)一口气写了七八万字,最后修改为一万多字,一份直接寄给西庄大队。西庄(1960--1965.4)村史,只是一个农村的历史片段,确切地说应该是“西庄四清记事”。作为工作队员,我在四清后期(1965.2--4)主要参与干部工作,有机会与任何一位西庄大队干部谈话,有条件四处了解历史的和现实的情况。正如西庄社教后的第三代、大学生博友杨飞2012年留言:“这里记载的是一个普通农村的历史片段(1960-1965),材料均来自西庄人在四清运动中对往事的回忆。文章涉及的人物都是土生土长的西庄人,因为是真人真事,所以必须本着尊重历史的角度撰写,点到为止,让西庄人无不有沉思之感。西庄历来的‘文化气息’犹如一把无形刻刀在悄无声息地雕琢着每一代西庄人的价值观、社会观和人生观,西庄现在诸多的不和谐和这些历史片段所涉及的人和事应该有着千丝万缕的因果之联,如果说现今的西庄是一张具有时代性和争议性的照片,那么这些历史片段就是一张古老的底板,时间只是当了一把冲洗这张照片的红娘。”

   我很赞同他的观点,同时也感谢他在网上发现我的博客后,迅速向西庄人宣传,甚至过年期间,成为许多村民议论的话题,他说,大家都认为我写的《西庄记事》比较客观,的确是那么回事。他还逐字逐句念给老人听。在博客上发完这些“记事(共20篇)”,才得知历史的西庄已经失去了物质的遗存,她已迁移了,据说因为原来的西庄下面是一有价值的供开发的大煤矿,西庄人在新的住居点正开始新的生活。而历史的记忆通常只能附着于产生这类记忆的地方,唯有那样的环境、地域及相应的生活方式,才有那样的历史亲切感和缅怀的需要。当我想到老西庄的大槐树、分散的村落、过年时的秧歌、打铁芯、地方小曲,想到曾经撩动一个村庄的几位灵魂式的人物,想到妇女主任和她组织的歌会以及她独特的经历给予我的震撼和感动,想到翟金考在四清结束时和1976年我再次踏上西庄的前后两次提出同一个问题:“人活着为甚?”我对西庄往事甚至有种悲壮的历史感,因为老的西庄已不复存在,今后不会有多少人继续保留渐行渐远的历史的记忆。

   西庄的确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农村,然而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前期,她面临的现实却是极其严酷的,那时作出“四清运动”部署,从而揭开“两条路线斗争”大决战的序幕,对准了“党内最大的走资派”,随之而来是一场空前的浩劫。 但是,农村中的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农民如何走向富裕、农村中紧张的干群关系如何解决,今天也还是“三农”中的核心问题。重新翻出“西庄村史(西庄记事)”,我仍有一种沉重感。希望农民中的新生代(事实上他们大多数已经走进城市),面对农村新的现实,为彻底改变现状而思考与付之行动。

                                                  2012.3.8

 陈健梅

  《跨越43年的连结》,43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在社会的动荡中,也不过“弹指一挥间”,但早已物是人非,如同鲁迅之于闰土,北京之于“故乡”........值得欣慰的是,我们都成长了——人们不再盲目崇拜,也不再上纲上线。

杨小飞:

   回家后,一大家子在一起对您写的西庄村史可劲的议论,说角度很中立,很多事都有一定的印象,但是当时年龄小只知一二,里面提到的人除了我爷爷和李生意都一一去世。

回复:

  令人感叹,许多人走了,留下的记忆也就越来越淡薄,一切归于历史的人和事,他们都曾经鲜活地存在过,在各自的环境和生存条件下,都有属于自己的性格与命运的经历和行为,都有其如此那般表现的原因,因此,对一个人并不需要简单地说他“好”或“坏”,后辈不应该忘记他们,一代代人就是一个不断地表现自我的过程及结果,这就是草根历史。

杨小飞:

   西庄地下有大煤矿,决定整体搬迁。

04-20 回复:

  后代如杨飞一代以及后来的西庄人,一定会从历史的记忆中汲取有益的精神因子,但也未必,老的新的互相洗脑中完全可能选择性遗忘,或者许多事集体性失忆。

 2012-04-22回复:                                     

   面对现实,如何评价往事、认识历史的真谛?永远会是多元化的结果,从历史的记忆中汲取有益的精神因子,也可能是一种理想化的希望。老来旧事无人说,新的一代及更新的一代代,他们应该比我们看到更多的历史真相,一定能选择更加美好的生活!这就是平民的生活史,中国人的观念、思想、行为与环境,都是历史似曾相识的土壤。曾经有了感情的地方,心里总有一个情结,希望有一天重返故地,感受不同时空同一地方的变化,这种变化最纠结的是人的变化。我始终相信有些事、有些人会永远留在脑海,不会忘记,不会褪色。却可惜这个世界总有很多无奈,而这些无奈你却无法改变。我们都是在自己的眼泪中开始,在别人眼泪中结束。普通百姓的记忆应该是社会最真实、人类最重要的记忆。个人的记忆,表面看微不足道,所有亲历者的记忆,聚合才能成为共同的记忆。这个庞大的社会群体性回顾,都属于共同记忆;然而,许多时候,社会出现集体性的忘却,这种共同的失忆,是最可怕的忘却。就本质来说,人没有下一分钟。的确如此,一个人真正活着只是在现在的这一分钟,因此,人应该提高生命的质量,活好自己的每一分钟。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是观众,其实也并不关心人生舞台上的其他绝大多数人。茫茫人海中,每个人都会感到一种孤独,即使活在你的亲友圈里。清楚了这一点,你就清楚了自己的位置。 一切过去了的曾经是那么真实的世界全都变成历史,任何一部关于人类过去的记载,不论多么详尽,那永远是一个大手笔。你只能读到无数王朝及其统治者的兴衰、当时影响社会方方面面的各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而古往今来,真正贯穿历史时空的平凡人们的声音、他们的生命历程、感情经历,不但史书不会留下痕迹,事实上也不会引起后代们的注意,人们一代代也都是这么走过来的,像细沙经过浩瀚的大网被无情地筛掉。 因此,文学家、社会学家才跑出来或者从“一粒沙”看世界或者“海边拾贝”寻找往昔身影。改革开放以来,关于个人的、家族的生活史艺术化的作品越来越多就说明这个问题。历史学家亦渐渐重视对家谱、族谱以及个人生活写实的报告文学等等的研究,使得相应的历史内容生动、形象、具体;任何时代、社会都是蚂蚁似的人群组成的,我最感兴趣的正是包括自己在内的一只只“蚂蚁”是怎样适时而存、他们的生存价值,回答一个千古难解又日新月异的问题——“我谁?”                                    

  

  

 

 

 

 
  热门·推荐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卷羽鹈鹕现身云南昭通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卷羽鹈鹕
日前,自然摄影爱好者在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永丰水库拍摄水鸟过程...
·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卷羽鹈鹕现身云南昭通
· 中国惩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 四年近40
· 倒查30年纠正违规违法“减假暂”案件10
· 安徽一起杀人案是故意伤害还是故意杀人?
· 七旬老娘上访二十五年为冤死儿子讨公道
· 一季度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处分11.6万人
  点击·排行    
家长滥用消毒剂抗生素会破坏儿童免疫力
公安部整治“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
侯金诚申诉一案还要等多久?
辽宁省民政厅原党组书记、厅长方守义被开除
河南替考案75人被党政纪处理 多名教师被
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宪法宣誓仪式
【歌行体】老太骑行走天下(外一首)
人民有权监督
最高法明确国家赔偿案件精神损害赔偿相关问
[书画]艺术家风采---著名实力派画家孙
  热门·图文    
 
家长滥用消毒剂抗生素会破坏儿童
公安部整治“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
[书画]艺术家风采---著名实
处处有美景有故事,走进礼泉县泾
 
  投票·调查    
你是从哪里知道本网站的?
  • 网友介绍的
  • 百度搜索的
  • Google搜索的
  • 其它搜索过来的
  • 网址输错了进来的
  • 太忙了不记得了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人员查询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中西部法制网 www.zxbfzttv.com 电子信箱:zxbfzw@126.com主管; 中国大江传媒集团 版權所有:中西部法制 不得複製或轉載 reproduced in any form without the prior permittion 京ICP备170186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