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下雨后,我经常跟着妈妈去地里拾地番番。
地番番,又名地软、地木耳、地踏菜,也叫天仙菜,是一种天然生成的藻类植物。
捡地软
藻体自由生长,最初为胶质球形,其后扩展成片状,可达10厘米左右,状如胶质皮膜,暗橄榄色或茶褐色,干后呈黑褐色或黑色。多生长在坟地的草丛中和经常不走人的树木下,荒坡野岭中也有不少地番番。它耐干旱,干至手搓即碎时,得水亦能生长。能固氮,耐寒冷,在南极-30℃以上时,仍能生存,为传统副食品。它色味形俱佳,比木耳更薄、更嫩、更脆,有一种特有的清香味。研究表明,地番番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其蛋白质含量高于鸡蛋、木耳、银耳等;总氨基酸含量与发菜、香菇相近,因此,地番番是人体蛋白质的很好来源。
地番番,还有一个美丽传说:泾阳有个瀛洲台,每年春天,都是踏青的好去处。泾河之水潺潺流过,湿润的空气让水草丰美,麦田绿荫叠翠,塬畔芳草离离——这便是传说中的泾阳八景之一——瀛洲春草。有一年,唐太宗带领十八学士登瀛洲台,看到这里人非常贫困,就让学士们用自己的书画为当地人换点小钱。学士们纷纷拿出笔墨,为当地人写字画画。突然,一阵狂风暴雨,吹走了笔墨,墨汁全渗入地下。后来,每逢下雨,崖头就会出现墨黑的植物,人们便用它充饥,这个东西就是“地番番”。有人说这是土地爷心软了,也有人说是白蟒不愿看到十八学土救济穷人的难受劲,于是,把墨砚吸走,见十八学士追来,便唤来风雨把墨砚化入泥土中,后来就变成了“地番番”。而且每逢下雨,一簇簇、一朵朵的“鲜地番番”就会软软地铺在地上,或藏在草丛里,犹如用水浸泡过的木耳一样,水灵灵,嫩生生,肥润脆滑,捡拾起来,用它和其它蔬菜末混合作馅包包子、包饺子、摊煎饼,也可凉拌、炒食、熘、烩或者烧汤等。凉拌地番番,色味形尤甚,口感甚佳,有种特有的清凉爽口感。
地番番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逢雨必显现,天晴就不见。每当阴雨连绵的时候,是地番番生长的旺季,也是捡拾地番番的最佳时机。这就是我在小时候经常于雨后,跟着妈妈到庄巷地里的坟头上和草丛中或柏树下捡拾地番番的原因。因为太阳一晒,地番番就缩得很小很小,几乎没人能看到它。因此,捡拾地番番的唯一时间在雨后。
捡拾地番番后,要进行清理和漂洗,就是把地番番中的碎草、柴棒、杂物捡拾干净,再用清水将泥沙淘净晾干,以供随吃随泡。 地番番,是一种乡间美食。可以凉拌、热炒、熘烩、作汤、作馅,可荤可素,美味无比。用地番番作馅蒸成的包子,至今还很受欢迎。
用地番番做成的保健食品还有很多很多,如地番番炒鸡蛋,地番番包子,地番番土豆排骨汤,凉拌地番番,地番番豆腐,地番番炒韭菜,地番番烧肉鲜,地番番蒸饺,地番番馅饼,地番番茴香饺子,地番番蕃茄鸡蛋烩麻食,等等。 地番番,药用价值也较高。它性凉,味甘;入肝经。清热明目,收敛益气。主治目赤红肿,夜盲,烫火伤,久痢,脱肛等病症。含有丰富的 VC 和少量的 VB1、VB2、VA、VE。维生素的生理作用是主宰体内营养成分的分配, 调节体内的生理机能, 充当辅助酶素, 促进体内各类生物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 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
据李时珍记载∶地耳(即地番番)亦石耳之属,生于地者也。状如木耳。春夏生雨中,雨后即早采之,见日即不堪。地软(即地番番)无毒且主治聪耳明目、轻身,使人肌肤润泽,精力充沛,抗衰老益气,食妇女有孕。地软(即地番番),蛋白质含量高达22%,并富含钙、铁、磷、锌等多种微量元素,低脂、低糖,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属“美味八珍”之一。在食用菌王国里,地软(即地番番)虽没有黑木耳、银耳那样名贵,却是平民代粮渡荒的最佳选择。清代王磐编纂的《野菜谱》中,收录了滑浩一首歌词《地踏菜》(即地番番),曰:“地踏菜,生雨中,晴日一照郊外空。庄前阿婆呼阿翁,相携儿女去匆匆。须臾采得青满笼,还家饱食忘岁凶。东家懒妇睡正浓。”现代有个叫朱平的,也作了一首《落花时 拣地软》的诗词,曰:“阳屲雪畔半湿地,潜藏珍荑。蒿棍拨开簇簇黑,团团绿,软软衣。山魂草魄祭珍奇,春梦如痴。凉水煮汤仙人醉,清香乐,入心脾。”
可见,地番番是一种舌尖美味,特发短文以荐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