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近世大儒刘古愚赋
刘古愚者,表字焕堂。一八四三,生于咸阳。光绪元年中举,次年会试落榜。绝意仕途,终生从教,才高八斗,曾几任书院院长。创办“求友斋”,除授经、史、道、政,新设天文、地理、算学,传播科技,亲自开讲。培养通今达变之才,求富国强兵,重任有人担当。近代史上第一人,早于康梁。
初触数学,手不释卷,如痴如醉;连看三昼夜,不曾彷徨。陕人多精几何、测算,仰赖其光。主讲味经书院,龙潜渊池,全依己设想。引导学自然科学,摒弃八股,遭柯学政反对;耿直狂狷,敢以辞职对抗。迫使其“三顾茅庐”,给优厚学费,送优秀人才,着其培养。教育成果卓著,得清帝通令嘉奖。
甲午战后,创“事务斋”,培养维新救国人才,西北唯一,乃政治学堂。要学生“勤阅报章”,否则“不准入斋会讲”。开门办教育,有志时务者,不论文武,农工贾商。
主讲崇实书院,重申十二字学规①,设“致道、学古、求志、兴艺”四斋,实业教育,结合爱国思想。
自筹经费,创六所义学。提倡女子“读书识字”,播男女平等思想。创刊书处,设售书局,弘扬民主科学,宣传西方。内陆学子,始触改良。与京沪联袂,埋启蒙种子,送来思想曙光。陕西有此基础,响应武昌起义,打响响应第二枪。
一改文人相轻弊习,学生登台演讲。早于强学会,维新思想启航。“公车上书”,学子冲锋陷阵,深得康梁赞赏。戊戌变法失败,先生煮酒待戮,奋勇担当。虽未叱咤风云,认定康梁为吾党。
五十七岁,始居烟霞草堂。深谷怀抱,地极清幽,负山面野,处昭陵之阳。书斋冬不具火,破纸疏窗,朔风凛冽,不知冻馁,国家兴亡挂于心上。喜谈明清诸儒轶事,乐道亭林、二曲②,重湘省曾、胡、宗棠③。八方精英学子,纷纷慕名前往。
一九〇三,总教甘肃大学堂。夜拟章程、规则、计划,日间登台授讲。夜以继日,不以为苦;过度劳累,花甲殒命,给学生留深刻印象。兰州立《教思碑》,以表景仰。
人道“南康北刘”,与康有为齐名。长康十四岁,维新思想传播,刘在康前,引领方向;自然科学,积薪播火,亦在康前,勇于开创;兴办教育,播散文明,更胜康梁。永葆激进本色,闪烁思想光芒。于右任,张季鸾,李仪祉,景莘农,均系得意门生,皆为老师争光。再传弟子习、杨、吴、杨,建树昭彰④。
哲人虽逝百余年,勋绩后世难忘。为中国思想史添彩,于中国教育史闪光。寓精神财富,功德无量。秦都咸阳之骄傲,教诲至今犹在耳旁。建设小康社会,戒墨守成规,须开拓开创。古愚思想,应大力弘扬。
注:①十二字学规,即“厉耻、习勤、求实、观时、广识、乐群”。②亭林、二曲指顾炎武(字亭林)、李二曲。③曾、胡、宗棠指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④习、杨、吴、杨指习仲勋、杨明轩、吴宓、杨钟健。杨钟健(1897—1979),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曾任西北大学校长。
康 海 赋
康海字德涵,号对山,生于武功。出身宦门,幼受家庭熏陶,天资颖聪。敏而好学,出口成章,过目成诵。
明御点状元,翰林院修撰,职高位重。后被瑾案株连,去顶戴花翎。回归故里,创康家班社,广蓄优伶。自写剧本,自制乐曲,自操琵琶,声乐脸谱重整。与王九思创“康王腔”,慷慨悲壮,喉啭音声,有阳刚之美,有阴柔之情。演出之剧目,歌有新词,舞有娇姿,红极家乡,遐迩闻名。放形物外,寄情山水,远庙堂之狗苟蝇营。主萌艺苑,三十余秋,壮秦之声。无愧秦腔艺术先哲,传统梆子戏正宗。曾扶持华庆班,捧红兰卿、于朋。该班长盛不衰,历五百年时空。演出远达江浙,倾倒无数观众。
才华横溢,处江湖之远,以“散澹心,慷慨志”,勤奋笔耕。诗文各数百篇,收入《对山集》中。著作等身,尤以杂剧《中山狼》蜚声。骂尽负义之徒,嘲讽迂腐无能。剧情起伏紧凑,曲白自然生动。狼、杏、牛开腔说话,童话色彩厚重。主题蕴含深意,令人回味无穷。《王兰卿服信明忠烈》、《杜子美游春》,被之管弦,引人共鸣。
散曲作品,奉五百余首之丰。北曲代表,大名鼎鼎。抒“避世乐闲”思想,发被诬之不平。嗟“富贵似浮云”,笑“尘寰空懊恼”之心境。与友人酬唱赠和,占最大比重。以陶潜为师,仰杜甫、王勃、苏轼,经典妙句化用。对仗、比喻、夸张,诸多修辞手法调动。曲中多乡间俚语,作品忒通俗易懂。格言、谚语、警句迭出,品位大大提升。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掀文学复古,兴文坛新风。与华靡浮躁决裂,与“台阁体”抗衡。列明前七子,青史留名。
撰《武功县志》,文简,事核,词雅,详人所不详,略人所不略,明清皆居第一,为骚人墨客推崇。《四库全书》录县志两部,武功荣列其中。美国图书馆收藏,品位之高,影响之大,流传之远,可为佐证。
具秦人风范,居官则刚正不阿,指责时弊,藐权漠贵,远离奸佞;为友则仗义执言,两肋插刀,忘死舍生。救李梦阳出狱,承诺若千钧,政敌府上乡情蹭,捞人不怕威严崩。如愿以偿,得满朝文武称颂。为政清廉,两袖清风。殁后,检其遗资借金百余,却存大小鼓三百,世人哀叹,惊诧声声。
风流康海,大腕精英。著述博大精深,后人景仰莫名。祸兮福所倚,官场不幸秦腔幸,官场不幸散曲幸。地因人贵,人杰地灵。武功之骄傲,咸阳犹荣。建设美丽咸阳,须重视五个文明。增强文化自信,福地有富矿可采,吾侪有传统继承。康海作品,可启迪思想,温润心灵,扫除颓废,陶冶人生。挖掘优秀文化遗产,道远而任重。
唐卫国公李靖赋
李靖字药师,出京兆三原,隋末唐初将领。生官宦之家,颇富进取,绝顶聪颖。
仪表魁伟,才略出众。初官职虽微,隋公卿中却闻名。牛弘称其“王佐之才”,杨素赞赏莫名。被李渊俘获,本该处斩,却赏其才识胆气、言谈举动。随秦王东进,一举平定王世充。
武德四年,征后梁萧铣,上攻灭十策,三军之任委靖。大造舟舰,练习水战,备下江陵。自夔州东进,四路大军并行。适值秋雨,江水暴涨,水势汹涌,三峡难行。部将望而生畏,求水退进兵。靖力排众议,冲破惊涛骇浪,抵达夷陵。遇铣之健将,且泊南岸,避免争锋。待彼四处抢掠,队伍大乱,遂不失时机,杀上万之众。获舟舰四百余,散弃江中。疑兵之计奏效,援兵疑惧不前;萧外无援兵,内难支撑,遂开门投诚。靖高瞻远瞩,令三军秋毫无犯,不贪财宝,大度宽宏。十几万援军,不战而降,两月灭后梁,诏封上柱国、永康县公。
受命安抚岭南,所到之处,皆望风归降,“岭南悉平”。宣以礼乐,兼示兵威,“存抚耆老,问其疾苦”,“远近悦服”,社会安定。
武德六年,降将辅公祏反。三万水师,二万步骑,铁索横亘长江,筑建月台,犄角势成。靖为副帅出征。主帅依靖计,出其不意,水陆并进,杀伤敌万余,辅被活捉,“江南悉平”。
武德八年,突厥颉利可汗,率军十余万越石岭,来势凶猛;翌年,再犯泾州,长安城空。太宗冒险,与之结盟,换取退兵。贞观三年,对突厥战争。靖率三千精骑,突如其来,兵将相顾,颉利“一日数惊”。进击定襄,一举攻城。彼一败再败,退守铁山,集败将残兵,佯派人请罪,欲卷土重整。靖认定“颉利虽败,其众犹盛”,遂率军追击,前锋乘雾疾行。彼落荒而逃,如鸟惊弓。杀敌万余,俘虏十余万,颉利被擒,东突厥亡,洗刷屈尊耻辱,除患西北边境。高祖自弹琵琶,太宗起舞,高规格欢迎。
任宰相议政,常“恂恂似不能言”,深惧满盈。后以足疾辞任,激流勇退,空前举动。视为一代楷模,太宗特颁诏令。
吐谷浑进犯,不顾足疾年高,主动请缨。寒冬腊月,风餐露宿,饮雪踏冰。敌将野草烧光,欲断绝粮草;靖不给彼喘息机会,不达目的,绝不收兵。缴获牛羊,作军食填充。直打到西陲且末,终追上伏允首领。伏山穷水尽,为部下所杀,长子率众降,吐谷浑始平。
一腔热血,一身侠骨,一身正气,亮节高风。御史大夫萧瑀,劾奏“治军无方”、“文物被掠一空”。上信谗言严责,靖不予表白,不为所动。后上知受诬,加官进爵,激浊扬清。利州刺史,贻误军机受责,串通他人诬“谋反”,上令调查,真相弄清;判其诬枉,流放边境。
见微知著,心知肚明。教侯君集兵法,侯却反奏太宗,言精微处不授,诬将反“不忠”。靖识破侯异志在胸。后果与太子谋反,预言验应。
南征北战,东讨西杀,奠定赫赫战功。可与论孙吴之术,不逊去病卫青,享军事家、理论家殊荣。精诚至忠,博太宗父子信用。擢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右仆射,至卫国公。图像悬凌烟阁,以功臣尊奉。逝后陪葬昭陵,世代荣幸。百姓将其神化,有“托塔天王”贵称。
军事理论,著述颇丰。惜失传,损失惨重。散见《卫公兵法》,亦能管中窥豹,知严于治军,赏罚分明。尤赞诸葛斩马谡,称道曹操割发示众。提高军队素质,申明廿四条法令。知士卒已齐,号令已行,奇正已设,布阵已定,誓众已毕,天时已应,地利已据,鼓角已震,风势已顺,则不惧敌众。知兵有气势、地势,因势利导,则能成功。
一代人杰,满腹文韬武略,青史留名。为国家拓疆域,开太平;为百姓谋福祉,求安宁。身正不惧暗箭,淡泊不恋功名。铁骨铮铮,为朝野树楷模,为社会立新风。人已远去,虽死犹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