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如意识流,不停地涌出来又不停地涌回去,谁能留住任何一个瞬间?圣人也只能叹一声“逝者如斯夫”。然而,“子在川上曰”的神态却可以永驻文字之中。人的神奇就在这里,有意志,有观念,有追求,有目的,于是按照不同感官的需要和七情六欲的需求,不仅创造了以文字、书画凝固生活的文学、艺术以及史籍笔记传记读物;而且运用科技手段将人类转眼即逝的生存状态和生活形象永久地固定下来,这就是用镜头摄取的景象。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等待胶卷冲洗出来先睹为快的愉悦心情,在所有的照相馆里,永远是类似的场面:人们迫不及待地一张张反复欣赏第一次到手的照片,指指点点,充满笑声。不用多久,那些生活的也即个人和家庭曾经的“一刹那”,又被一一牢固地插进相册。也许一年半载,也许某一天心血来潮,翻开相册,检阅自己的昨天,感慨系之,浮想联翩。其间,常常爆发你同家人、朋友面对留影评头论足的笑声。
照片上的那个人,无疑较今天的你年轻。但如果当你同自己的孩子和其他人言及那个时候和那张照片,准会不约而同地对过去时光刻下的痕迹发表观感:
“那时候怎么穿得全一个模样?”
“哈!老爸居然也是红卫兵打扮!”
“看,刚一两年,妈妈那么时髦的衣服就过时了!”
“瞧,你们老两口补拍的结婚照,现在重来一定潇洒得多。”
......
的确,我的大哥就如此,不仅精心整理相册,还在大多数相片下写着何时何地何种心情之类的文字,串联起来就是一部家庭史。看那些“年轮”感很强的相册,令人感慨万千。保存在家庭档案里的照片,有时仅仅几个月后,再回首竟有今胜于昔之感。相簿中,你及亲朋好友、同事、外出开会时的同行,穿着打扮和当时的环境,那一切好像“年轮”似地走了一圈,我们一眼就认得出“那一圈”蕴含的生活内容。我同许多人照相时想法不一样,希望旁边有其他人,每当看这样的照片,就可以同时看到我们同时候的人们的神态、装束等等;而很多人则唯恐照片上有不认识的人,他们纯粹为了仅仅看见自己。任何照片,其内容的外在形式正就是用当时的时尚、观念和消费表现所编织的。按照时间顺序的一本本照片,犹如过去了的一圈圈“年轮”,追昔抚今,必定可以感受消费的发展和社会的足迹。
接着,数码相机成为人们出游的必备品,人人都是记录生活的摄影家,其结果是在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以任何视角见到的任何事,一眨眼就将所见所闻定格为固定形象。人们兴致勃勃地,把数码相机得到的成果慷慨地提供给网络世界,那里每日每时每分每秒都在留下无以计数的光影足迹。现代人何等的幸运:随时得以保留那些自认为有意义的“凝固的形象”,记录心灵年轮上承载的属于你的记忆。中国人出门最大的举动就是照相,特别是旅游尤其出国游,每到一地,所有人忙于“卡嚓”,回来后看其倩影,有时竟不知“照”于何处!但并不妨碍继续不停地照。
然而,没有想到的是,时光隧道到了二十一世纪,除了少数专业摄影者背着相机,其他几乎所有人都成了“记者”。手机时代,最大功能莫过于随时随地“来一张”,只要感觉有保持记忆的必要,甚至毫无意义的景观,觉得“有什么”就纷纷掏手机“留下来”,进入新世纪的中国人天天乐此不疲,一部手机给予人们无限乐趣,于是忙着发到“群”或“朋友家人”,手机一夜间取代了老式照相机、数码相机,同时,洗印照片的相馆越来越少,有的地方几乎为零。人们为了保存认可的手机摄影又忙于转到电脑,现代化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处处在。唯一遗憾的是像过去翻看相册带来的欢笑和议论,亦明显减少了。
如今我和老伴垂垂老矣,不想或者很少“留影”,对当年用老式相机拍的上千张往昔的“凝固时空”来个大清洗,留下不过十分之一。不记得谁讲的:随着年龄增加,生活应该由加法、乘法渐而为减法、除法! 中国人过去不断堆积的相册,大多并不整理,最好的待遇便是束之高阁,到了晚年也许该对之“故地重游”了吧?即使手机留在电脑上,其实看之甚少。结果呢,以为只要留给后代就行了,哪里知道后代也如他们一样,只顾自己“留影”而已。最后的出路恐怕只能是如我和老伴之策——彻底清理,最多用除法留一点,其余一火烧之和删掉!
普通人就用普通人的办法行事。于是属于你的“年轮”随着照片的被忘却而“消失”,一代代就是这样过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