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着爸爸上学》,根据甘肃发生的真人真事(李勇是庆阳师范学生)创作。观后感触良多,人生苦难常常不期而遇,一个人以怎样的态度对待,通常显示着他们的“三观”,没有现实版的一帆风顺,唯有面对坎坷和不幸,奋勇拼搏,才有可能从困境走出来。实际上,这样的事例很多,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有许多前行的先例和勇敢的逆行者。
兰州晚报召开影片《背起爸爸上学》座谈会,今天发了一个版,第一个便是我的发言:“李勇‘背父求学’可能成为一个新的成语,与中国历史上‘头悬梁、锥刺股’等遥相辉映。李勇精神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其精神实质是‘面对生活中各种艰难困苦,应该如何去面对’。整部影片干净利落,画面、音乐的成功运用,使这部电影的主题得到升华,对话虽然很少,但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感觉。人物内在的激情表达出来了。这部影片提供了四个方面的巨大反差值得深思:如今尚很贫困的农村地区与外部世界的差距;石娃(原型李勇)残缺的家庭与一般人完满的家庭形成的反差;石娃本身的穷且益坚的精神与现在青年人整体价值失落的反差;影片中浓郁的亲情与当期整个社会普遍存在的不良风气的反差
有位哲人说:“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学校”。备尝艰辛的陇东学子李勇,在充满忧患的逆境中,没有听任命运的摆布,正是他背起身残的父亲,坚持上学,唱响了一曲撞击心灵、催人奋进的生命之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