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董彦礼长篇散文《沧桑原上》
董彦礼老师的长篇散文《沧桑原上》引起读者共鸣,反响之强烈,前所未有。究其根源,实乃作品魅力之所在。
文学作品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浓缩的都是精华。
近来拜读《沧桑原上》系列评论“大家说‘原上’”,从一说到九,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感受,都要引起我深入的思索。是什么原因能让《沧桑原上》这部散文作品在广大读者包括我的内心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响,能引起广大读者如此不倦探讨、共鸣、行文?
基于作者对故乡原上的热爱,才能创作出无边无涯的文字,爱和希望也就无边无涯。
每个人眼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原上那是作者的原上,同样也是我们大家的原上。那是作者的根、是盛放灵魂的地方,也是可以让读者的心灵产生共振的地方。
原上,一个活生生的原上,一个在作者近二十万的精美文字里,因为曾经的经历,才有刻骨铭心的爱。好作品如老酒,原上就如一壶陈年老酒,让人如痴如醉。它又像一幅经年老画,自带沧桑、厚重、质朴,画面感、立体感极强。原上,挟带着泥土散发的芳香交织着历史风雨扑面而来。
作者从远在他乡的一孔简陋的破窑洞写起,一个正值青年的“我的爷爷”因讨生活而客死他乡,临咽气前的执着,渴望回到那个叫做原上的故乡,渴望叶落归根,让人刻骨铭心——那临终前的凄切呼唤,是离家的游子发自心底的声音,那种悲鸣、那种凄厉、那种苍凉,是引发我们强烈共鸣的“导火索”,这样的震撼开篇,令人折服。
作者出神入化的方言运用和他独一无二的文字语言魅力,让读者爱不释手。
方言是一个地方文化在历史中的沉淀,是地域文化的独特胎记,带着泥土的芬芳,绵延着文化的根脉。我读长篇,除了小说,是不怎么看散文的。可是《沧桑原上》却改变了我的阅读习惯,通篇读下来,除了震撼是震撼,因为我从没有过耐心阅读长篇散文的尝试,而《沧桑原上》我居然看完了。长篇散文是不易驾驭的,无论是语言,还是通篇衔接和布局,如果没有深厚了得的文字功夫,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散文写多了,极容易沦为流水账,形散了,就没有了骨架,正所谓缺少灵魂和精气神。好的散文有血有肉,有骨架有脉络。散文和小说不一样,小说注重刻画人物,靠故事情节吸引人感染人。而散文只能靠语言。读了《沧桑原上》,就没有那种亢长繁琐的感觉。作者用炉火纯青的语言,也是“原上”独有的语言,以简驭繁,驾轻就熟,不知不觉把我们带入到那个魅力无限的原上。作者描写的,就是我们熟悉的那个村,我们熟悉的那个家,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兄弟姐妹。
熟悉的山、熟悉的河,熟悉的村,熟悉的人,熟悉的乡村味道,就连说话的腔调,干活的方式,十里八乡同俗,远乡近村同源,红白喜事的坐席吃桌,祭祀上坟的庄重严肃,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歌曲号子的悠扬动听,人与人之间的来往交际……邻里之间,那份熟悉,那份乡音、乡情,都刻画得活灵活现。那种熟悉,入木三分信手拈来。这样熟悉的场景是我们大多数人所经历过,根值于作者也包括我们读者血脉里的。因为最原始、最真实、最热烈的情感,让作者永远割舍不下对原上那份不变的情怀。
原上,就是一普通的村子,尤如千千万万个村子一样,她经历了新中国成立的嬗变,也经历了贫困年代的饥饿,后又经历了改革开放春风吹拂,如今正在经历着从兴盛到落寞再到兴盛的阵痛,起起落落,沉沉浮浮。
爱就像一条看不见的绳子,一头是原上,另一头牵着原上的游子。尤其是用乡音乡情乡愁做砝码,使散落他乡的原上人由此牵连在一起。那些择原而居世代相传的子民,或像风筝一样游走他乡,或如树木一样扎根原上,都被这个名叫原上的“母亲”用她的宽阔的臂膀紧紧搂抱在一起,彼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原上既有尘封千年的文脉,也有沧桑已久的陈年故事。有老旧快被淹没在历史长河里的人物,也有崭新的跳跃着时代脉动的新故事……在流淌的美好时光里,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向我们走来。无论贫穷还是富足,都将成为流淌的时光记忆,在时光的长河里摆渡着沉淀着……一切都通过作者绝妙的语言一一展示。
《沧桑原上》好就好在,它是一篇有思想有灵魂的作品,虽然有四十多个独立成篇的
小章节,但又有一条主线贯通。
天边彩云下,那个土原上有我家。家是作者创作的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也流淌
童年的欢乐,青年的迷茫。夕阳西下袅袅炊烟,小溪潺潺,那里是喂养作者长大的地方……
这样的原上,必然会让作者刻骨爱着。爱着原上的山川、星空、河流、田野、草木、鸟雀、方言、民宿、风物、山水,这些都给了作者灵感,也给了作者源源不断的写作源泉。诸多的物象和意象,构成了作者生命最初的记忆。
当作者在岁月的长河里肉身不得不与故乡拉开了距离时,他的灵魂却从没离开过那里。那里的一切,就深深给作者的生命烙上了一生都不可更改的文化自信、文化记忆。
无论作者走得再远,总有一根线在他身后牵着,浓厚的赤子之情,赋予原上以灵魂,让文字有了思想,让现实的原上和精神的原上完美展现在我的眼前。
作者简介
邹楠,笔名烟花三月,河南卢氏人,中共党员,自由职业者,现居青岛,深爱文学,并有作品在《奔流》《半岛都市报》《青岛财经日报》等媒体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