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报社工作期间,经常接触关于家庭、婚姻、恋爱方面的问题,我也策划了好几个相关的栏目,为此配发过一些言论。电视剧《过把瘾》曾经很有影响,1994年借此写了一篇随笔,什么是爱?为什么爱?今天的年轻人仍然在不停地追问和求得解答。
《过把瘾》就死,这部八集电视连续剧的男主人公方言,真的“过把瘾”之后来了一曲绝唱。方言是一个没有干成什么事情的平凡人生的平凡人,同与他爱得死去活来的恋人、妻子、离了又要复婚的杜梅一样,都是被当今商潮冲得昏头昏脑的大文化背景下的、浮于“海面”、不时受到大浪淘沙影响的普通角色。他们之间的故事,像其它数不胜数的影视作品中的景象,无非是为爱而唱,为爱而活;没想到却引起了观众极大的兴趣,全剧告终,回味无穷。人们“过把瘾”之后,反复咀嚼“瘾”之所在,苦涩、纠缠、含一点泪水,迷惘、思索、添几分悟性。于是,回头是岸,从“爱”的“过程”(“过把瘾”)中得以认识自我。
杜梅和方言的生活平淡无奇,为了专一、永恒的爱,陷入包装严密的情网,从表象的爱的承诺,到不堪爱的炼狱,终于挣脱爱的束缚。又在不了情中,发觉真情的粘连,最终,由追逐“爱”的跋涉,第一次认识了“爱是一个过程”的人生至理,明白了只有真正地爱,才会有“过把瘾”后“死”亦值得的大彻大悟。
《过把瘾》出现在社会躁动时,显示了某种特殊的寓意。芸芸众生,到处是如方言、杜梅式的普通人。对“爱”的穷追不舍,我们可以将她视为现实中人们对各种目标的追求。如果摒除形形色色的畸情,那么,在改革开放中的男男女女,总是应该为改变生存环境和创造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付出代价。而这必然是持久的、显得琐碎的、艰难而又曲折的一个过程,“爱”会闪动令人心醉的光环,折射诱惑人生的前景,然而,为获取真“爱”的过程,是奋斗者无法回避和随意超越的。为了“获得”必须“付出”,付出心血、智慧、才干、精力、辛劳、思维,总之付出一切应予付出的代价,没有捷径能够取消这个“过程”。也许,作为一个“过程”(改革开放、从无序到有序,建立市场经济等等),不免手忙脚乱,千头万绪似有一堆死结,不时有失衡的心态、千奇百怪的变形,但我们的“付出”必定在这一个“过程”之中,并且有了向往的的结果,如此“过把瘾”才叫潇洒、快活。
在“过程”中认识自我,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对所有追随者的召唤,认识了自身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方能有所作为,并且心甘情愿地在这个“过程”中付出全部光和热。然而,随着社会的进展,“爱”虽然仍是一个诱人的不会轻易吐口的字,却有了许多的变形,例如年轻人、男女间有了什么“文爱”,尽管未在一地,却可以空中交流,似乎“爱”得你死我活,甚至在文字上进行“爱”的活动,但后来并没有结出“爱”的果实。又有一种“爱”,从开始就明白要“丁克”家庭,没有孩子也不愿意有孩子,只要两人纯粹的“爱”,我的一位女同事至今还是两个人,四处周游,只顾自己的小日子。还有一种“爱”,其实并不能称之为爱,他或她都情愿单身过日子,由青春拖到中年,显然各自似乎不需要“性与爱”,都沉得住气,以找不着理想的另一方为由,宁可打单。常见某景区一角,名曰爱情角,花花绿绿的纸条挂在一根根线上,全是征婚启事,参与双方却是父母或者亲戚,儿女则并不出现。“爱”,成为一种奢侈,许多时候其实感觉不到爱的情愫,变成某种条件的交换。更多的情况是开始的所谓“爱”,一当成为事实,平凡的日子里已不成其“爱”,其“过程”也就是撘伴过日子,有的甚至如此到老,没有爱的家庭谈不上“爱”和“爱的过程”。二十一世纪,出现年轻人的“躺平”,自然无所谓真爱。结婚意味着应该有自己的孩子——爱的结晶,然而如今生孩子的“爱”越来越少,中国面临人口降低,老年化越来越突出,过去说“啃老”,现在即使“啃老”的人也在减少。
“过把瘾”指的是爱的过程,过于简化不是好现象,归根结底,爱是一个专利,只有真正“爱”才能够真正在过程中体会爱,这样的爱自然地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互爱、爱新而孕育的新的生命、爱老的家庭。有和睦和谐其乐融融的一个个小家庭,才能组成全社会命运共同体,人口多起来,老人笑起来,夫妻爱起来,我们便看到国家和社会人口兴旺、前景灿烂。愿全天下的年轻人都能真正地“爱”,“过把瘾”之后便是新的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