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为人莫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可见,“亏心”就有“鬼”。有的人行文做事以及言之滔滔一派正气,倘挂一官半职,更凛凛然;不曾想,忽然从什么地方掠过一阵凉气,听到一点风声,仿佛夜来“鬼”上门,立刻暴露出平日装模作样掩盖的“亏心”。这样一些人,在生活里忽而由此、忽而由彼“亮相”,显得是那么滑稽可笑。
近日从报上读到一篇题曰“真假检察官”的报道,本是披露一名二十四岁的“农家子”利用电话,冒充“检察官”敲诈“信用社主任”且得逞的案件,却引出笔者前面看似不搭界的感想。文中的骗子并无高超骗术,不过是拿起“电话”对从未谋面的信用社主任说:“我是检察院的,有人举报你有经济问题!”不一会,对方就满口答应这陌生人的“贷款要求”。自然,所谓“贷”那是肉包子打狗,而且随后一而再、再而三,主任一次次拱手“借”、“贷”先后达九万元之巨。更有甚者,又有几名“主任”因这从天而降的“检察官”的“电话”相继落马,一个个缴“款”讨饶。遗憾的是这篇报道用下面的话宣告终止:“自以为聪明绝顶的陈国君(假检察官)落网了,等待他的是法律的严惩。”一句也没有提到“主任”是何等样的人!为什么轻易地让“聪明绝顶”的陈国君之流玩弄于股掌?!
这名涉世不深的骗子果真“聪明绝顶”么?的确,凭几句无形的、不需投资一文的“吓唬话”,换回大把大把有形的票子,不能不说“聪明绝顶”。然而,也不过用“电话”那么简简单单地一敲一诈,随意地“鬼”了一下,就吓倒几位“主任”这说明了什么?骗子的“聪明”不就在瞄准主任可能的“亏心”吗。此人冒充“检察官”时,根本不掌握主任有何“问题”,报道说陈国君“从一个银行工作人员口中问知某信用社主任A的名字”,再“通过114查号台得到电话号码”,用公共电话与A联系,仅此而已。如果,A预先有知,我想此公绝对声色俱厉、无所畏惧地大呼抓骗子!可惜,A被令他胆战心惊的“电话”吓呆了,报道是这样写的:假检察官在电话上讲“你的材料在这儿,我可以帮忙,烧掉算啦;但我有个亲戚急着想贷三万元,你看——”A迟疑片刻即满口答应,由此不难判断诈骗者的“聪明”恰似五雷轰顶击中“主任”的“亏心事”。生活现象看去发生得是多么偶然,可是当“主任”突然接起这个要命的“电话”时,如闪电般地立刻显出一种必然性。A乃堂堂正正的一社之长,当时无论如何想不到、打死也想不到“电话”告知被人“举报”,而他正就有因之恐惧的事。当然,也许之前凡独处时不免因“亏心事”忐忑不安,所谓哪壶不开提哪壶,这时偏偏“鬼敲门”,于是他毫不怀疑自己已经东窗事发!
报道说,另有几个“主任”也让同一个“假检察官”敲诈,个别信用社主任甚至“挪用储户存款给陈国君使用,数额共计十一万七千元之多!”这些心中有鬼的主任,无不像一条条意外地被谁捞上岸的“鱼”。他们如不是面对突如其来的“电话”(诸如“电话”之类形形色色的玩艺);如果并没有真地被查处,毫无疑问他们必定继续摆出“两袖清风、一尘不染”的样子;还会继续捞取不义之财同时得意地掩盖“亏心事”,如此等等。
有小偷作案,犹如老鼠拉木掀带出后面的大头。常有报刊登载奇闻,曰:某领导寒室遭窃,却不报案。一日,盗贼落网供出哪些赃物赃款系来自某户人家,公安人员追踪而至,某领导坚不承认;最后,查处再三发现某领导竟是大贪矣!再看几个信用社主任被敲诈的情况又何尝不是如此。有些人戴上“面具”生活,内在的肮脏、丑陋不堪言说,在特殊时刻一不留心露出马脚,像猛然接到“电话”,“真主任”便栽了跟斗,栽于不期而至的“假检察官”之手!
笔者坦诚地说,时下的案例报道涉及公职人员经济犯罪,希望作者痛痛快快地揭露这类蛀虫的嘴脸(尽管这样做不容易),务必让“真主任”统统现形。尤其要分析“真主任”一类的贪腐手法及其两面人特征,让“两面人”、“两层皮”的里里外外统统现出原形,因为生活中这样的人大量存在,未真正暴露前都有其欺骗性。至于“假检察官”同样是另一种“两面人”,他们的目的是行骗,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对这类“两面人”的揭露,同样是惩恶扬善。我们的制度必须保证能够扬善除恶、舆论能为善良的普通人保驾护航,不能让“真主任”逍遥法外,也不能让“假检察官”无所顾忌作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