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国际大专学生辩论会上,正反方辩题中,笔者听到这样两个:1、金钱与道德即利与义可否兼得?2、知与行谁难谁易?都是人们日常随时可能碰到或体验的难题。按辩论锋芒所及,并不回答每个辩题中二者如何统一,如利与义、知与行两题中的二者对立统一。正反方各执一端,使论说达到极处,只看哪一方能证明立论有理有据。
为赚钱就不讲道德;讲道德便不能言利。知难而行易;知易而行难。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单听一面之词似乎都有理。抽烟有害,临死方悔恨,足见知易而行难;正因为未真正懂得有害,直到临终才如梦初醒,证明知难而行易。雷锋做好事能预先盘算是否获利?商者只照顾别人何必做买卖?如此等等。社会现象几乎都能作两面观,回想一下,几十年来的现实生活呈现的问题,不也总是这样么。阶级斗争为纲的年月,一个“出身不好”的人,就永远不能被自己证实“真心诚意地干革命”。于是,折衷地说便是“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但事实上,这“真理”对于时髦一时的“红五类”不也同样适用?为了一幅“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对联”,举国争吵得不亦乐乎。笔者当年有幸在首都一所大学目睹该“对联”始作俑者被批斗,那是“血统论”垮台时。然而,之后许多年间仍不大公开和明确地提出“道路可选择”乃一切人(包括“三代贫农的红后代)面对的问题。由此,我想到生活里其实存在大量的两难问题,始终让人稀里糊涂,若处处依照“大专辩论会”正反方对峙的办法,辩他一辩,绝对是群雄纷争,逐鹿而无胜负。那么,真的只能“两难”而不能“统一”?
市场经济言利自不待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须,无利就不可能发展生产,最终也无益人民生计。利,俗话说即赚钱,你赚了钱发了财,还讲不讲道德(义)?这问题争论了几千年,难道真的只能针尖对麦芒,不可调和?!人是现实的、具体的人,在自己的生存环境中必定与他人建立人际关系,只图一己之利、纯然弃他人于不顾、甚至损害他人的人,虽有一时的奏效,却无法长久坚持如此营利忘义的社会关系。其结果无非是:一、金钱至上,彻底被公众鄙夷唾弃;二、既按合法手段牟利,又尽可能依照社会公德活人。我们的时代环境所营造的价值观和社会风气,正是落足于后者。现在媒体称赞的企业家和大款型的精英,无不是生财但“取之有道”,又将获利的一部分“用之于民”,所谓多有善举。应该说利与义是可以而且应该统一的,其前提是营利的终极目标是为了社会发展和进步,具体说是为了造福于民。
显然,生活中凡涉及人的行为、人与人关系的种种两难问题,如前面提到的两个辩题,事实上有相互联系和沟通的基础,这就是当代人应具有何种信仰与价值观。倘若选点准,夯实有力,所谓“难”都可以得到化解,最后,达到相得益彰、互相促进的效果。孔繁森是人皆崇敬的人民公仆,学习他,必备条件是真正在信仰和价值观即人生选择上同他趋同,否则你根本无法加入学习的行列。王宝森是与孔繁森对照的向负面极端演变的典型人物,两“森”的绝然对立,不就在信仰和价值观的根本不同吗?今天,腐败者人皆恨之,曰:可恶!可杀!让贪腐一族学习孔繁森,简直是一厢情愿的天真,实在是抬举了腐类,因为贪夫系渔利而忘义者,许多人非走到“彻底被公众鄙夷唾弃”的穷途末路不可。他们所以如此,就在灵魂被另一种选择观所支配,与孔繁森所代表的精神世界水火不容。
由此说明,两难问题的实质难在以什么为追求的选择,而现在恰恰不大提及这个属于人生观、世界观——信仰、追求、价值观、抉择观的基本问题,利与义、知与行,尽管辩得你死我活、不知魏晋,在宣传舆论上,笔者以为仍须明明白白地解开“两难”可以“统一”之谜,否则,社会到底该提倡与弘扬什么呢?!如今,比任何时候更强调“信仰”,不忘初心实际上就是信仰的前提,共产党人和一切爱国爱民的仁人志士都应该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初心,选择将利与义、知与行统一起来,使个人融入具有中国特色的伟大的社会主义潮流中,奋力拼搏,让不懈的追求永远在知行合一的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