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党政干部学习,有道测试题曰: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谆谆教导要以什么为全体干部的座右铭?答案很快找到,即:艰苦奋斗,勤俭建国。这八个字,长时间当作口号写成标语,刷在全国无数计的白墙上。现在重新提起,足见已经被许多干部淡忘;今天的白墙也早铺盖着五颜六色的商业广告。无论走进哪个机关办公室,再难看见谁将这座右铭写成条幅挂起来,倒是“难得糊涂”之类时髦地压在玻璃板下,听见人们津津乐道。
座右铭,这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在自己视线所及尤其在每日学习、工作、生活的固定场所距两眼最近的地方,有的放矢地恭录几则格言警句,其用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时让人问他一声:忘了否?!艺术家赵丹乃书法家,他演林则徐,便亲手大书“制怒”二字为人物的座右铭。笔者的大学同窗,就有一位酷爱抄录人生哲理,隔几天变换一次座右铭的内容,这习惯保持到毕业后文革时期,不过他的座右铭均为“语录”了。座右铭,总应该是一个人主张或希望指导自己言行的某种思想和行为准则,虽则流于表面,倘平日能看几眼,多少也有那么点警示作用。
铭,原意就是刻在器物上记述生平、事业或警戒自己的文字。所以,自古有“铭记在心、刻骨铭心、铭肌镂骨”等成语。开始铭于铜鼎和石碑;后来选短小语句的训诫文字,置于座右,遂称之为“座右铭”。《辞源》引南朝《高僧传》:“僧众百余,时或有惰者,遁乃著座右铭以勖之,曰:‘勤之勤之,至道非弥’......”今天,一些工薪族居室,常见“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其字里行间代今人表白“知足常乐”之心迹。可知,座右铭者,不仅是训诫规劝,亦流露心声。
近读宋.洪迈《容斋随笔》,被书中《太公丹书》吸引。周武王登基三日,急于寻求黄帝、颛顼治国之道,太师姜尚父告诉他此“道”在《丹书》上。武王为此斋戒三日,然后洗耳恭听《丹书》训诫话语,听得“惕若恐惧”,退朝后为自己写下“戒书”十七条,分别贻于座席的左右前后以及桌几、镜、门槛、手杖、带子甚至弓、剑上。这些座右铭面面俱到,俨如网状将一国之君团团包围,提醒自己不辱使命、不忘反思。
下面不妨择录几条,译成白话。如座席四端的戒语:安乐时要保持谨慎恭敬;不做让人后悔的事;一点一滴思考所得,不要忘记;不高瞻远瞩就只能注意眼前。又如贴在几上的:诚惶诚恐唯有恭敬,口能生耻辱,口能戕害自己。再如杖之铭:什么时候危险?因挫折而愤怒的时候;什么时候失道?将贪欲当嗜好的时候;什么时候相互忘记?当自己富贵的时候等等。
这些处处表现如履薄冰的自我警戒心理,实行结果不得而知,但座右铭的运用,简直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如果我们想想,这些座右铭乃公元前十一世纪的产物,就知道在历史传说中我国形成座右铭之风该是何等久远。然而,古代铭文的道理还有许多流存于跨进公元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公民心目中,并且有的依然被我们当作座右铭。如今,不要说古人,即使二十年前的中国人亦无法想象的网络世界里,座右铭居然还是风行不衰。君不见,几乎每位博客名下都精心写着各自钟情的座右铭式的感言或人生至理,值得欣慰的是都摆脱了照搬照抄的窠臼,凝结思想与智慧的原创精神,令“座右铭”如山花灿烂夺目,这倒可以套用一句俗语: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不过,跨入智能手机时代以来,微信上座右铭之类的话语却越来越少,这倒是个新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