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领导们爱说“三令五申”如何如何,至于三令五申后执行的结果却草草了事,随便问几句,对方大多善于回答,“正在如何如何”,效果怎样倒是其次;更有所谓问答后,领导者随口一句“下不为例”,于是皆大欢喜,事情呢?不了了之。领导十分安然,因为他们不但“三令五申”且深入了解过了!居下者,对此无不善于应对,不过又是走走过场罢了。
由此,忽然想到这句“三令五申”的成语是怎么来的,古人又是如何对待的?
孙子,名武,春秋时代军事家,至今流传其兵法十三章。今天,军事院校的学生们专门研究他的兵书。据说,在许多国家还成为一门显学。不过,一般人知道这位距今两千多年的古人,则主要因为一个“三令五申”的成语。它包含的故事非常有趣,听了容易产生联想。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第五》中是这样记载的:孙子向吴王进献兵法,又实地操演让吴王信服。当场临时召集来的是一大群后宫美女,这些艳丽的“女兵”乃兵家眼中的乌合之众,孙子却认准皆可训练。他三令五申、不厌其烦地讲解规则,一次又一次地宣告违者必军法从事。视操演为游戏的美女,根本不把号令当一回事。在再次击鼓为号时,众女兵依然大笑如故,孙子命令将左右两队长斩首示众。吴王大惊,要求留下这两名爱姬,否则,因失去心上人他会食不甘味。孙子断然拒绝这一法外要求,二美女顿时身首异处;活着的同类立刻换作严肃状,以后的动作无不中规中矩,俨然可供出征的队伍。吴王嘴上称赞不已,却一脸的不高兴,孙子感叹吴王不过是纸上谈兵。
这本是中国人烂熟于心的典故,所以,“三令五申”这个成语被广泛地使用。唯奇怪的是,如今不知怎么往往多只用“三令五申”的字面,如吴王的纸上谈兵。而所省略的原是最最不能省略的“三令五申”后“违令者斩”。自然这“违令者斩”,今天泛指依法惩处。
如今,我们隔三差五地听到“三令五申”后又“三令五申”中的“规定”,要求国家公职人员尤其是各级领导,不得贪污受贿、不得公费出国旅游、不得公款吃喝、不得以权谋私、不得乱收费乱摊派、不得......然而每当新一轮“三令五申”,就不难发现某些领导、特别是其中的违令者便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原来是“三令五申”而已。于是,照例坐下学习、讨论,作出贯彻“令”与“申”的决定,向上递交汇报和总结;某单位一把手,为了所谓的出国参观实为旅游,厅长虽然同意但要求其自筹资金,此公让外单位狐朋狗友转来一笔钱,名义上称所谓广告费,此公一出国,他们立即要求将这笔钱转回,说不做广告了。类似虚假造作还有许多,被群众真实署名举报,厅长倒是派出纪检员调查,结论竟是“查有实据,下不为例!”此前的违令行为无形中化为乌有;尽管,撞上枪口的也会有那么几个“违令者”。
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及等等法律,共产党员增以必须遵守党章,公职人员还必须遵守政纪,既如是,何必“三令五申”?违哪个“令”,就按哪个“令”“问斩”,如孙武行事足矣。制订法律时必定是以“违令者斩”为原则的,宪法、党章、党纪、政纪首先制约监督各级领导,否则不受监督的权力泛滥,三令五申的枪口只能对准老百姓。我以为,除了对社会发生的新问题,需反复向大众(包括各级领导、公职人员)宣传;但凡有第一次“三令五申”后,绝不该再“三令五申”,所要做的只能是坚决执行“违令者斩”。可今日之“孙武”同志似乎对颁布、下达的法律、党纪、政令缺乏信心,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三令五申”,结果,当今“美女”(违令的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旧嘻嘻哈哈、打打闹闹,“孙武”倒束手无策。
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对同一违令现象重复地“三令五申”,正须将这时候、这地方的行令者予以惩处。“三令五申”废止之时,便是法令畅通之日。检验“美女”是否听“令”,是否也该查看“孙武”之中可有假冒伪劣?不要连“孙武”亦仅靠“三令五申”混日子!
【附言】二十多年前的这篇杂文所言并没有过时,君不见今日一些部门和领导不还是患“三令五申”的痼疾吗?每到年关或者某个节口,对各级领导的“三令五申”不是一个一个冒出来了!然而“三令五申”之后,上有对策下有对策,能看见多少“违令者斩”?那么,现代一些“孙武”为什么不能“重然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