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首页 | 资讯 | 聚焦 | 社会 | 法治 | 透视 | 反腐 | 咨询 | 公益 | 旅游 | 维权 | 案例 | 关注 | 说法 | 财经 | 万象 | 信息
民生 | 环保 | 安全 | 教育 | 医疗 | 保健 | 房产 | 科技 | 人物 | 网评 | 来信 | 视点 | 论坛 | 书画 | 文化 | 文史 | 访谈
祝全世界劳动者节日快乐!
网站公告:   今日天气: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文化 > 内容  

【随笔】仍要寂寞

发布日期:2022-2-24  查看次数:6492 来源:兰州  作者:陈仁川

 
 
 

    一九九四年的一年里,自己好像在体验着什么。那年余秋雨先生的大散文继续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大餐;同时也是意想不到的《文化苦旅》盗版书的“黄金岁月”。尽管盗版这种掠夺知识产权的强盗行径面目可憎,然而,对广大读者来说,却并没有什么不利影响。那时候,扫黄打非的程度远没有今天这么有力,而且有种说法,余秋雨的作品正是在铺天盖地的没完没了的被盗版中,迅速地走进千家万户的视野。一方面,整个社会显得浮躁,似乎所有的人都在为什么而奔走,到处是一片繁忙的噪音,人们看的是《文化苦旅》,同时日夜焦虑为自己的、家人的“升官发财”的“苦旅”不得不大吃“牛黄上清丸”;另一方面,以余秋雨为代表的有远见卓识的文化人,仍然坚持着自己的“文化苦旅”,在甘愿寂寞的案头,体验他们关于时代、现实和当代人的思考和责任。

    我极其敬重余秋雨先生,他以沉重的历史感走向大漠深处,透过现代文明从大文化的角度体验丝路古道。在甘肃期间,他写得非常辛苦,兰州文化界的人说他写作时简直像苦行僧。开始于敦煌莫高窟的“苦旅”,最后使每一个读他作品的中国人大为感动,原来,文化之于我们是不可或缺的,不论市声何等喧嚣,人依然应该拥有文化的头脑,不能够迷失在自己不知所以的追求和盲目的七情六欲里。今天,尽管有不少人对余先生骂骂咧咧,还有人竟然在这样的骂骂咧咧中出了名;我仍然要说,余秋雨对于成千上万的读者说,他的作品无异于送来了一个在心灵上可以回归和品味的精神家园。

    就是一九九四年,因为听到关于余秋雨的一个消息,我写了题名为“仍要寂寞”的杂文,今天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余先生已经不大抛头露面,有人亦盯住大发议论,指责名人不好好做学问;我坚信这位名人懂得自己的社会责任并且耐得住寂寞。

    下面就是这篇杂文——

仍要寂寞

    余秋雨先生是健在的一位文化名人,时届盛年,乃国家级有贡献的学者。最近,正坚辞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之职,决意一头沉在他构思多年、急于写作的鸿篇巨著《中国艺术史》上,听到这消息,让人非常高兴。现在,物质的东西与“天公试比高”;而精神的产品则比“黄花瘦”。对于一个要创造双文明的社会来说,这现象总是不大正常的。因此,我急切地盼望像余先生这样的学问家,都能安安稳稳地坐到书桌前,心安理得地为着精神文明而“不亦乐乎”。

   不过,能真正“一头沉”到稿纸上,如今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屁股坐得住,就要有坐得住的心境。现实的喧闹是很汹涌的潮声,无时不在席卷和侵扰凡夫俗子,自然也免不了袭击余先生。读他的散文精品《文化苦旅》,不知怎么,就感觉到其间的一种历史延续中生命过程的沉重和寂寞,“由历史沧桑感引发出人生沧桑感”。人生苦短,要执著地做自己一心想做的事业,首先就须战胜不时扑面而来的琐嚣的市声,“单为一项工作奋斗,再累也累不死人。最痛楚的是生命的分裂:已经被书籍和学问铸就了一大半生命,又要分匀出去一大半来应付无穷的烦人事,每件事都是紧迫的、无可奈何的、甚至是堂皇庄严的。”(见《文化苦旅》)今天要苦守“寒窗”,坚持文化人对于文化的追求,冷落外面喧声闹语中的五光十色,显然不会是轻轻松松的。

    一九九三年十一月九日,本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日子。偏偏有位不甘寂寞的记者,在这前后,写了两篇独家唱和的报道,登在上海《青年报》上,题曰:《徐光启逝世六甲子阒无声息》及该篇登出后的《再报道》。就是说,当余秋雨教授耐住寂寞伏案疾书时,一个几百年前的文化名人,因其“身后寂寞”,被突然端了出来。我想余先生该为此再写一篇文化思考。因为,记者之所以要向当代奔忙的人们长叹几声,是由于从《文化苦旅》中的《上海人》一文受到启示。徐光启其人,被余先生赞为“上海文明的肇始者”。这位明代万历年间的进士,是我国近代天文学的先行者。虽为翰林院庶吉士,堪称国家级学者,但这个徐光启并不满口“之乎也者”;他从谋求仕途的青年时代起就对西方科学情有独钟,并为将其运用于中国实际而终生进取。他拜欧洲传教士利玛窦为师,兴致勃勃地学习研究天文、历法、数学、军事、测量和水利,竟然得以与洋人利玛窦共同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翻译成中文。这个在明末朝政周旋的徐光启,官至礼部尚书,逝世的头一年(崇祯五年即公元一六三二年)入参机要。余秋雨先生评论这位明代的天主教徒时说:“他把心灵的门户向着世界文明洞开,敢将不久前还十分陌生的新知识吸纳进来,并自然而然地汇入人生。”的确,于几百年前逝世的徐光启,生前十分辉煌,全无寂寞感。按说,中国人不应该忘掉这样的敢与世界接轨的先驱者。

   然而,被当代上海人余秋雨称之为“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上海人”——徐光启,尽管以其一生的成就象征了“上海人”应有的开放意识和追求科学的奋斗精神,在今天,当其三百六十年忌日时,却不幸而“阒无声息”,上海和上海人将本来可以引为自豪、并且借此“文化搭台”或曰“增强开放意识”的名人遗忘了。记者不无伤感,亦深深为之寂寞地描写了“光启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在的“光启公园”的景象:“纪念日”那一天,“一如平常”,几个人照例在“打拳遛鸟”,“几张麻将桌”前但闻“吆五喝六”。公园对面就是上海天文台,即使是当代“星探”们亦忘记了“这位科学巨星的忌日”。记者万分感慨,在报道的结尾写了如下的一段话:“文化人上下最要紧的是‘找钱’,也就顾及不到‘眼上’的事。”

   其实,纪念不纪念一个叫徐光启的古人,真的算不上什么要紧事,“眼上”,人们忙忙碌碌,躁动不已,伤心劳神,疲惫不堪,“找钱”已经让人不知所以然;哪里顾得上什么徐光启、乃至那个不安分的记者以及《文化苦旅》。只要活着能“找乐”,舒舒服服,潇潇洒洒,管得死后是什么东西。

  如此,还在奢望涉足于人生的“文化苦旅”的文化人,要圆自己的这个梦,我断言,他是仍要寂寞的。

 (附言)与上文已经距离近三十年的今天,似乎已经不大听到和看到曾经风光一时的余秋雨的名字了。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去上海华东政法学院参加全国法制报总编学习班,还曾听了先生的一次课,且买到一本当场由他签名的《文化苦旅》;同时,因为他曾到甘肃丝路行,返兰州后苦苦地日夜兼程写一路观感,我便问及先生是否还会再一次作丝路之行,回曰:他对甘肃行念念不忘,希望有机会重走丝绸之路,并对甘肃文化界的热情好客表示感谢。结束学习回到兰州,几年后自己退休了,读书却越来越少,大部分时间用于整理和补充博客并将《仁川日记》一一发到自己的邮箱。于是又多次重读那个八九十年代的“生活”,感受当时甚至延续至今的国人尤其是文化人的浮躁及喧嚣,同时就一次次想到秋雨先生在那样的环境和社会氛围里“仍要寂寞”,坚持写作,关心世人的精神状态和生活前景的心态。自己亦坚持老来写作,从过去几十年(19602021)的日记和记载中寻找可供写作的线索,从2021至今,写出新的随笔杂文等百余篇,且继续会写下去,也算《文化苦旅》给我的一种启迪吧!

 
  热门·推荐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卷羽鹈鹕现身云南昭通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卷羽鹈鹕
日前,自然摄影爱好者在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永丰水库拍摄水鸟过程...
·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卷羽鹈鹕现身云南昭通
· 中国惩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 四年近40
· 倒查30年纠正违规违法“减假暂”案件10
· 安徽一起杀人案是故意伤害还是故意杀人?
· 七旬老娘上访二十五年为冤死儿子讨公道
· 一季度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处分11.6万人
  点击·排行    
家长滥用消毒剂抗生素会破坏儿童免疫力
公安部整治“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
侯金诚申诉一案还要等多久?
辽宁省民政厅原党组书记、厅长方守义被开除
河南替考案75人被党政纪处理 多名教师被
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宪法宣誓仪式
【歌行体】老太骑行走天下(外一首)
人民有权监督
最高法明确国家赔偿案件精神损害赔偿相关问
[书画]艺术家风采---著名实力派画家孙
  热门·图文    
 
家长滥用消毒剂抗生素会破坏儿童
公安部整治“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
[书画]艺术家风采---著名实
处处有美景有故事,走进礼泉县泾
 
  投票·调查    
你是从哪里知道本网站的?
  • 网友介绍的
  • 百度搜索的
  • Google搜索的
  • 其它搜索过来的
  • 网址输错了进来的
  • 太忙了不记得了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人员查询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中西部法制网 www.zxbfzttv.com 电子信箱:zxbfzw@126.com主管; 中国大江传媒集团 版權所有:中西部法制 不得複製或轉載 reproduced in any form without the prior permittion 京ICP备170186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