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王村是个大村,素有“天下第一村”之称,民间有“绕村一周九里三,小脚女人走一天”的说法。西王人杰地灵,人才出类拔萃:明万历年间,出过一个驰名全省的进士,叫李扩斋,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曾为村里修建了一条护村水埝,使村民免受水患。而且精通中医,被群众誉为“李神仙”;清朝260多年,出过两名举人,一叫王林昌,一叫李敬仙。均在村里开设义馆,教育子弟,深受村民爱戴;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从西王村走出去两位高级将官,一位是李平相,授少将军衔。一位是李合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的领导成员,都为新中国的成立付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还有高武计、苏越才等10余名青年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中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今天我要说的是西王村刘胡兰民兵连组建的始末。1958年,党中央提出“全民皆兵”的伟大号召。公社妇联主任胡改兰来到西王村帮助成立“刘胡兰连”民兵组织。开始只有30多人,后来扩大到50多人,连长武琴义,副连长李优贤、李兰草。绝大多数民兵是刚结婚不久的新媳妇,有的还在蜜月期,可是她们都能一心一意投入到军事训练中。那时,适逢西王村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整个村南成了两米多深的一片泽国,村里不少房屋都有随时倒塌的危险,刘胡兰连便组织抢险队,日夜巡迴在护村埝上。冬天,她们还和男劳力一起上山背矿石,炼钢铁,成为西王村一支骨干力量。1959年初,武琴义出嫁离开西王。连长由共青团员王玉珍担任。为了进一步搞好民兵连的工作,走劳武结合的道路,大队特在桑园庄南给刘胡兰民兵连划拨了两百亩土地,一面坚持劳动生产,一面进行军事训练。为了做到生产、军训两不误,她们白日坚持劳动,早晚进行军事训练。学习跳木马和高低杠较难动作时,她们争先恐后,百分之百过了关。打靶是个惊险工作,但她们争先恐后,没有一个害怕的。武装部乔学信带领她们走正步、练跑步、练刺杀、搞投弹、匍匐爬行等,人人都是好样的。劳动时,她们一手拿钢枪,一手拿工具,由列队出发到下地劳动,从训练刺杀到匍匐爬行,不惜磨破新婚新衣,即使把膝盖磨破流血,也不吭一声,在劳动中,她们都是挑重的,苦的,难的,脏的干,甚至连犁耧耱耙等特种农活也学习,有的还学会了最难最难的赶马车,至于其它活,如拉茅粪、扛麻袋、摘棉花、割麦子,就更不在话下了,村民们称赞她们是铁姑娘民兵连,还受到各级政府的表扬,在多次县乡比赛中,都夺得了优胜红旗。
西王村刘胡兰民兵连成了社、县、专、省劳武结合的模范典型,连长王玉珍也于1960年4月18日,在北京出席了首届全国民兵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主席、朱德委员长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合影时王玉珍特别被安排在毛主席身后,代表大会还赠送给刘胡兰民兵连一支六五式半自动步枪,这在全国也是少有的。为了掌握枪支的性能和构造,王玉珍在教导员的指导下,对枪支的几十个零件反复进行拆卸训练,竟然能达到闭着眼睛也能把拆卸的零件重新装进枪膛里。 1960年5月,晋南军分区组织全专区民兵比赛,西王刘胡兰连有30人获得了神枪手称号。同年11月,省军区在西王村召开全省民兵工作会议,会上由刘胡兰民兵连进行打靶表演,结果,绝大多数都是优秀,还有十多人中了十环,被各种媒体在全国广为宣传。1962年,西王村由一个大队分成了四个大队,王玉珍所在的大队为第四大队,她又重新组织起刘胡兰民兵连,继续带领青年女民兵在各项政治活动和生产劳动中发挥半边天作用。
1970年,王玉珍同志因病去世,时年37岁,刘胡兰民兵连连长由青年党员李栋花继任。继续坚持集中学习,积极参加各项政治活动,坚持科学种田,坚持劳武结合,特别是在棉花生产管理技术上做出了突出贡献。1973年省军区在西王村检查民兵军训活动时,连长李栋花在射击打靶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由于刘胡兰民兵连工作突出,连长李栋花先后被提拔为副乡长、乡长、书记、盐湖区人大副主任等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