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往往向人们提出与往昔惊人相似的问题:当共和国面临六十年代初的严重经济困难时,县委书记焦裕禄的光辉事迹,曾振奋了无数与天灾人祸斗争的干部群众,也是那时,一篇讴歌共产党人正气歌的长篇通讯,使焦裕禄的形象在中国人心底扎根,人民需要焦裕禄,距今二十七年前,就是这样的呼声!时至今日,中国经受浩劫的痛苦、改革的欢乐后,仍然发出同一个强烈的呼声——人民需要焦裕禄!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电影《焦裕禄》上映后,人民群众召唤老焦的感情得到一定的宣泄,然而,不能不沉重地意识到,提出“需要焦裕禄”这个问题本身却有极大的尖锐性,如果我们的党政干部不能真正树立和发扬焦裕禄精神,人民群众将因此感到失望,所谓血肉之情、鱼水之情只能是一句空话!
群众表面上有时是那么涣散无力,干部走到基层,有时会以为那里没有什么希望,尤其是环境险恶、灾害频乃时,还将听见无望的抽泣声,目睹离乡别井的惨景,很容易发现一桩桩、一件件不良的行为,这时,共产党员、国家干部宣称是人民公仆者,该说什么话、干什么事,让群众信任你,认定跟着你一定能够看见光明?同某些在困难和关键时刻背离人民、抛弃人民、脱离人民、利用人民的从政者对比,焦裕禄则是一个崇高的榜样,他热爱人民、眷恋人民、忠于人民、献身人民,他的存在让人实实在在感觉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衡量一个政党、一名领导干部和一个其他什么人,根本标准只能是看其对待人民的态度。影片《焦裕禄》的成功,正在于有力地揭示了这一深刻而平凡的真理。
焦裕禄受命于危难,他见到的兰考是贫瘠荒凉的土地。衣衫褴褛、饥寒交迫的农民群众,在当代题材的影片中第一次表现得如此大胆、逼真。同时,焦裕禄面前还有吴县长式的对人民无情的干部。他震怒,发出一个声音:对人民无情就是犯罪!他之所以上任即敢于“放火”,完全在于他的感情走向在群众一边,使他作出兰考历史上破天荒的决定,带领党政干部到火车站现场,旗帜鲜明地亮出共产党人除了人民的利益别无选择的胸怀。焦裕禄为人民作出选择和采取行动时,绝无娇揉造作之态,在与吴县长的交锋中,在宁受处分也要弄到高价粮的决策时,他为人民奉献一切的思想、情感脉络清晰可见,这就是党和人民的利益一致,党的目标和理想,就是人民选择和实践的事业。影片抓住焦裕禄与兰考人民之间的感情线,以扣人心弦的情与理,一次次地撞击观众的心扉,引起人们深沉的共鸣。既然在困境中,老焦能够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振奋人心、团结战斗,以坚定的信念和充实的精神集中干部群众的聪明才智,将潜在的积极生活的愿望和改变环境的意志启动起来,变成改造落后、抛弃贫困、建设新生活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在社会有了长足发展的今天,我们党政干部为什么不能坚持发扬焦裕禄的以革命为纽带和环节、甘愿在党和人民的密切联系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影片的成功还在出色地塑造了默默的、富有弹性的群体形象。电影中多次表现干部、农民的集体场面无不令人震颤,让人激动不已。茫茫沙丘上悲壮的葬礼,这典型的民族悼念活动,在中国当代已多次出现,正如片中赵专员所说,群众眼睛是雪亮的。焦裕禄顶风冒雪,日夜救灾,忍受肝病折磨走村串户,寻找治穷之策,从老焦而言,不仅是巨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因为真正感到了人民群众内在的活力,真实地理解群众中蕴藏着社会主义积极性,所以,他认为人民群众遭受苦难,首先必须归咎于领导者的过失。作为与他的精神映照或不可分割的一面,是兰考人民对他的回报和评价。片中再现兰考人的一片深情,群体场景有双重含义:一、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具有历史的穿透力。无论是现时的风云际变,还是历史的沧桑波澜,人民对于人的评价最终是公正无阿的,对焦裕禄如此,对其他人亦如此;二、人民的选择实际上具有鲜明的针对性,为什么上任仅四百六十多天的县委书记焦裕禄,给兰考人乃至全国人民持久的震撼和激励?这不是意味现实中焦裕禄精神太少了么!与影片中老焦和乡亲们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干群和谐的关系比较,不是应该疾呼焦裕禄精神回归吗!
焦裕禄在兰考工作只有一年另三个月,人民对他至今怀着无尽的思念,感谢艺术家献上了代表人民的怀念之情。观看这部正面大写英雄、显示真理力量的电影,让人再次想到中国太缺少振奋人心、振奋民族的艺术作品!一个民族,理应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有自己坚定的信仰和朝气勃勃的奋斗精神,《焦裕禄》是适应人民的这一精神需要和选择的生动体现,我们渴望接踵而至的是中国人民满意的让人向上的广泛的精神享受。
(附言)电影这个最接近老百姓的艺术门类,如今早已远离下里巴人。现在所谓的主旋律不被看好,通常大加宣传的“教育片”,往往靠红头文件让公费买单,到底是群众不爱还是其它什么问题?至今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而电影院“闪亮”登场的、为了掏观众腰包即创造票房价值的影片,主要是哪些?今天可以说绝大多数人与最有现代化气息的电影告别。提供给年轻人的“精神大餐”据说大多来自好莱坞;而“中国制造”亦转向与“国际大片”套近乎,例如《赤壁》(耗资8000万美元)华丽亮相,结果“笑”评如潮,靠大制作、大场面征服人心,更加远离了观众。如今,人们很难在电影院安静地品味来自生活和与现实有关的作品,可以说现代的国产电影往往没有中国人的思想、感情、生活面貌,中国电影脱离最广大的欣赏主体也是必然的事。因此,重提《焦裕禄》,我想也是与今日流行的完全背离现实的大片作对比,真正的艺术不能没有时代感、现实感,不能没有现代观众的生活感受和对理想的追求。人民需要焦裕禄,与广大观众热烈欢迎电影《焦裕禄》,其精神需求是一致的,而且现实的突出表现是人民召唤焦裕禄和他体现的一切为人民的精神,已经是时代的需要。像焦裕禄这样深入人心的现实感极强的英雄人物,实际上还有很多,但往往被冷漠,因此呼唤文艺作品更多地反映焦裕禄式的人生,给予我们启迪和影响,这仍然是进入新世纪的中国人民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