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历史名人之系列
大禹,夏后氏部落的首领。大禹率领人民治理洪水,禹凿龙门,三过家门而不入,其献身精神流传千古。大禹建都安邑(今山西运城),划定九州,勤政爱民,选贤任能,统一历法,拒酒远佞,堪称千古贤君。
——摘自《河东历史文化展示中心展陈人物名单》
王志英 刘学基 武安亭 整理
禹(生卒年不详),又称大禹、夏禹、帝禹、神禹、夏后禹,名叫文命,生于四川省阿坝州境内。是上古时期夏后氏首领。因为治水有功,受帝舜禅让,以安邑为都(另一说建都阳城或平阳),建立夏朝,是夏朝的第一个君王。
作为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后人称为夏禹。他治理洪水,划定九州,奠定了夏朝,被人尊称为大禹。禹死后,安葬于会稽山(今浙江省绍兴市),现仍存有禹庙、禹陵、禹祠。
大禹的功绩不仅仅是治理洪水,划定九州,更重要的是结束了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社会组织形态,创造了“国家”这个新型的社会政治形态。为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稳定长远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涂山之会
禹在确立王权的过程中,在征伐三苗中取得胜利。他统领众多邦国君长,并以奉行天命自居,表明他已取得“夏后”地位,并不断加强夏禹的王权。
禹在确立王权后,就把有崇氏部落所在地——嵩山的阳城(河南登封县告成镇)作为都城建立了夏朝。后又迁往阳翟(河南禹县)。然后,禹又沿颖水南下,在淮水中游的涂山(安徽蚌埠西郊怀远县境),大会夏、夷诸部众多邦国和部落的首领。此时的首领大都成了世袭责族,担任着各个邦国的君长。这就是“涂山之会”,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标志。
涂山大会时,大禹穿着法服,手执玄圭(注:一种黑色的玉器,上尖下方,古代用以赏赐建立特殊功绩的人),站在台上,四方诸侯按着他国土的方向两面分列,齐向大禹稽首为礼,大禹在台上亦稽首答礼。
礼毕之后,夏禹大声自我检讨:“我德行浅簿,能力不够,不足以让大家信服。召集大家开这个大会,就是真诚的接受大家的责备、规戒、劝喻,使我知过,使我改过。为了治理水害,我手脚长滿了老茧。虽有一些成绩,都是平生自律、自戒一个骄字。”先帝常以此告诫我说:“如果你不自夸,天下就没有人与你争高下;如果你不自大,天下就没有人与你争功劳。如果我有骄傲夸功之处,请大家当面告知。对大家的教诲,我将洗耳恭听。”大家明白禹受命于天,原本对大禹有意见的诸侯看到大禹这种态度,也都表示敬重佩服,消除了原先的疑虑。史书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就是说,在诸侯面前,手拿玉帛,向天祈祷,祁盼蒼天佑护吾民。)
三过家门而不入
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出生在汶山石纽地区,母亲为有辛氏之女,名叫女志,也叫脩己。
禹幼年随父亲鲧东迁,来到中原。鲧被帝尧封于崇。帝尧时,中原洪水泛滥,百姓愁苦不堪。帝尧命令鲧治水,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鲧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边设置河堤,但水却越淹越高,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
接着禹被任命为司空,继任治水之事。
禹立即视察河道,检讨父亲鲧治水失败的原因,改革治水的方法,以疏导河川治水为主导,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自然规律,疏通了九河。治水期间,禹翻山越岭,淌河过川,拿着量测仪工具,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并根据标杆,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
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也不敢休息,亲率百姓餐风露宿,三过家门而不入,整天在泥水里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积水导入江河,再引入海洋。经过十三年治理,终于取得了成功。因为治水有功,人们尊称他为“大禹”,就是“伟大的禹”。
三过家门而不入,讲的就是大禹治水中的故事。
据传,禹与涂山氏女娇新婚不久,为了治水离开了妻子。后来,路过家门口,听到妻子生产、儿子呱呱坠地的声音,但想到开山导流刻不容缓,便顾不上回家,又走上了治水一线;第二次经过家门口时,他的儿子正在妻子的怀中向他招手,只因工程太为紧张,他又没有走进家里;第三次经过家门口时,儿子已经10多岁,跑过来要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说: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只是向妻儿挥了挥手,表示看到他们了,仍然没有走进家门。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说明大禹公而忘私的献身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卓越意志,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河东文化的基因。
禹凿龙门
大禹治水13年,其中凿开河津龙门就用了4年,是大禹治水的主战场。据地质专家考证,龙门形成于第三纪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和200万年前的地壳运动。那时,自然形成的河道十分狭窄,浩荡的黄河水下流不畅,泛滥成灾。4100年前,大禹率领先民经过4年苦战,将狭窄的山口开凿成现在的龙门,从此,河水畅通无阻,流向大海。大禹当年凿开的“龙门”,就在河津禹门口的铁桥下,桥长144米,桥下龙门最窄处95米,两岸岩石上镌凿的遗迹至今犹存。
禹凿龙门,一举打开龙门文化新纪元。后人为纪念大禹功德,尊称龙门为“禹门”,由于禹门是秦晋交通要冲的古渡口,因而也称其为“禹门口”。
全国有12处以龙门命名,只有河津龙门是大禹所凿,它既给河津先民创造了优越的生存条件,更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大禹精神。
禹铸九鼎
夏朝建立之后,部落联盟变成了王朝统治,大禹将整个国家划分为九个州,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政治举措。当时九州稳定,四海升平,赋税既定,万国遵从,百姓有九年的储备,国家有三十年的积蓄,朝廷和百姓都日益富裕。这时,夏禹想起了从前黄帝轩辕氏功成铸鼎,鼎成仙去,就打算铸造九鼎。
简言之,就是哪一州所贡之金,就拿来铸哪一州的鼎,将哪一州内的山川形势都铸在上面。还有禹从前治水时所遇到的各种奇禽异兽、神仙魔怪等,都一一刻出。鼎成之后,设法将图像拓出,昭示九州百姓,使大家知道哪一种动物有益,那一种动物有害。免得有些人懵里懵懂,不知利害。
后来,铸造成九个大鼎,分别叫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鼎上铸着各州的山川名物、禽异兽。九鼎象征着九州,其中豫州鼎为中央大鼎,豫州即为中央枢纽。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阳城,借以显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从此一统。九鼎继而成为“天命”之所在,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
大禹把九鼎称为镇国之宝,各方诸侯来朝见时,都要向九鼎顶礼膜拜。从此之后,九鼎成为国家最重要的礼器。
文明教化 修定历法
禹十分重视发展生产:命令益給老百姓分发稻种,使之适合在低湿的土地上种植;命令后稷分发给人民尚未种植过的五谷种籽,求得五谷丰登,发展生产;调动丰产地区的粮食对缺粮的地方加以赈济,使诸侯各地贫富相对均匀。
禹还巡察各地,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和物产情况规定它们进贡什么,以及运送这些贡品的便利途径。就这样,九州齐一,四境之内都得以安居,九州河川的源头都被疏浚,九州的湖泽都有了堤防,四海之内的诸侯便都可以到王都来会盟和朝觐。
金、木、水、火、土、谷六物的规范都很妤地建立起来了,各种土壤的等级也一一校正出来,赋税的种类和数量也都规定好了,并能顺利地收缴上来,禹在全国范围内建置诸侯,封土授民,赐以姓号,并勉励诸侯:“谨慎言行,使祖先喜悦,并且不要抗拒天子的命令。”
大禹还修定了历法,史称“夏历”。夏历是中国传统的历法之一,亦称农历、阴历、殷历、古历、旧历等。至今全世界所有华人地区以及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国家,仍使用夏历,并以此来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重要节日。夏历也因此成为华夏儿女一个文化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