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看到一老者,在打陀螺,就是河南盧氏說的方言“蠻㸸man ou”,不由的懷念兒時打蠻㸸歡樂情景。在回來的路上,聯想有了詩眼。對這“蠻㸸”二字,原來我一直以為這“㸸”是土話,誰知仔細查閱後,確有其字:1.念“hou”三聲,意思為小牛;2.念“ou”三聲,意思為公牛;3.念“kou”三聲;意思為牛口。從字意來看都指牛,不存在是土話。我們的家鄉話還是很標準的國語——普通話,如果從嚴格意義講,讀“蠻牛”,更為確切,因為我們把“牛”念成“㸸ou“。
“蠻牛”其意為:蛮横不讲道理,认死理,要靠鞭子抽打,才能順從。
更準確的話,還是按普通話【陀螺】最佳。
【陀螺的起源】中国是陀螺的老家。从中国山西夏县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就发掘了石制的陀螺。可见,陀螺在我国最少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因年代久远,较无详细可进一步参酌的资料记载。陀螺最早出现于后魏时期的史籍,当时称为独乐。到宋朝時,名字叫作千千,类似如今的手捻陀螺造型;直至明朝时期,陀螺这个名词已正式出现于词语上,形状上半部分为圆形,下方尖锐。古陀螺多用多用木头少用鉄制,现代多为塑料或铁制。玩时可用绳子缠绕,用力抽绳,使直立旋转。
陀螺成为中国民间儿童们大众化的玩具,打陀螺成为兒童時代的記憶
而随着时间的演变,陀螺不在是兒童玩具啦,成為老年人娛樂消閑遊戲,但它是我們這一代人共同的心灵记忆,更洋溢着真挚的乡土情怀,包括我在童年时期,“蠻㸸”是我们那一年代最热爱的玩具之一,看誰的“蠻㸸”轉的久,就能迎來贊嘆聲,那一刻心裏別提多美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