猗顿(生卒年不详),原是春秋时代鲁国(今山东)的贫寒书生。后迁居今运城市临猗县王寮村附近。最早发展商品流通,被誉为商业始祖。他在生计艰难时,听到陶朱公范蠡弃官经商很快致富的消息,就前往陶地(今运城盐湖区陶村)求教。范蠡告诉他“子欲速富,当畜五牸(zì,母畜)”。猗顿便千里迢迢来到西河(今晋南一带),定居于猗氏王寮村,大养牛羊,后又兼营盐业,十年之间,成为与陶朱公齐名的巨富。
畜牧起家
猗顿,是一个穷困潦倒的年轻人,“耕则常饥,桑则常寒”,饥寒交迫,艰难地生活着。正当他为生计一筹莫展的时候,听说越王勾践的谋臣范蠡助越灭吴、辅成霸业后,弃官经商,将富国之策用于治家,遂辗转至当时的定陶(今山西运城市盐湖区陶村镇),19年间获金巨万,遂成大富,因号陶朱公。
猗顿羡慕不已,试着去定陶请教。陶朱公十分同情他,便授与他秘方:“子欲速富,当畜五牸。”牸即母牛,泛指雌性牲畜。
陶朱公根据猗顿十分贫寒、没有资本、无法经营其他行业的实际情况,让他先养少数牛羊,浙渐繁衍壮大,日久遂可致富。
这对于猗顿来说,确是一个切合实际的致富办法。
于是,猗顿按照陶朱公的密方,迁徙西河(今山西西南部地区),在猗氏(今山西临猗境)南部畜牧牛羊。
当时,这一带土壤潮湿,草原广阔,尤其是猗氏县南20里处的土地,为一片面积很大的低洼地区,水草丰美,景色宜人,是畜牧的理想场所。猗顿便在这里放牧牛羊。
由于猗顿辛勤经营,畜牧规模日渐扩大,十年之间,名扬天下。因起家于猗氏,遂号猗顿。致富后的猗顿为了表达对陶朱公的感恩之情,在今临猗县王寮村修建了陶朱公庙。
猗顿能以畜牧而富,其畜牧规模之大可以想见,他为当时晋南一带畜牧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他以牛羊而致富的过程,也为他积累了一定的商业经验。
成于盐业
在经营畜牧业的同时,猗顿已注意到运城的河东池盐。他在贩卖牛羊时,顺便利用牲畜驮运一些池盐,连同牲畜一起卖掉。在这个过程中,他认识到贩运池盐是一条获利更大利润的致富途径。于是,就在靠畜牧积累了雄厚的资本后,开始从事池盐贸易,成了—个手工业者兼商人。
战国时代,河东池盐由官府控制,但官府并不直接经营,而是采用抽取30%的税让利于民,让一些有钱有势的豪民去经营。因为这种经营需要大量投资,也需要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参与,就是说, “非豪民不能通其利”(见《盐铁论·禁耕》)。猗顿属于豪民,也有力量去开发河东池盐,而直接生产者当然是依附于他的贫民和雇工等。
雍正《敕修河东盐法志》卷一说:河东池盐为“池水浇晒之盐,可直接食用。不须涑治,自成颗粒。”就是说,将池水浇在地上,风吹日晒后即可成为颗粒状食盐,不需要煮炼。因此,《左传·成公六年》中称其为“国之宝”。正因为河东池盐为天然之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源,猗顿才不断扩大池盐的生产与销售规模,使他成为当时中原著名的大富豪。
为了更有效地经营池盐,加快贩运速度,猗顿还想开凿一条人工运河,把驴驮车运的运输方式改变为船运,乾隆《临晋县志》卷六也有记载,但再无其它史料和真凭实据,只能有待于进一步探讨了。
积于珠宝
在经营池盐的同时,猗顿还兼做珠宝生意,并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尸子治天下篇》说:“智之道,莫如因贤。譬之相马而借伯乐也,相玉而借猗顿也,亦必不过矣。”①《淮南子汜论训》也说:“玉工眩玉之似碧卢(一种美玉)者,唯猗顿不失其情。”②这些史料虽未直接记载猗顿如何做珠宝生意,但从一个侧面透露出他对珠宝有着相当高的鉴赏能力,是一个经验丰富的珠宝商。
猗顿通过多方经营,终成倾国巨富,对当时的社会影响很大。《韩非子·解老篇》:“夫齐道理而妄举动者,虽上有天子诸侯之势尊,而下有猗顿、陶朱、卜祝之富,犹失其民人,而亡其财资也。”③说明猗顿之富已超过陶朱公,并可与王势并提。
综上所述,猗顿对山西南部的畜牧业和河东池盐的开发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山西商业发展史上也占着重要的地位。他是山西地区见于史载的最早的大手工业者和大商人,是山西经济史上的重要人物。其穷则思变,辛勤开拓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很好地总结的。
注释:
① 询问乃智慧之本,好像是给人解答学识的贤达。比如选好马是伯乐慧眼,选好玉是猗顿指教,这些说法一点都不为过。
② 是玉非玉胜似玉,有一种美玉呈绿色,只有造诣颇深的猗顿,能道出其中的奥秘。
③ 金木水火土,万物都是阴阳相合的产物。若不遵循自然规律,轻举妄动者,虽有天子诸侯保佑,还有猗顿、陶朱相助,也将失去民心,损失财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