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甘肃省话剧团配合禁毒演出创作话剧《黑雾》,这可能是迄今唯一从正面角度表现“毒”的创作加演出,艺术地传达社会忧患意识。吸毒贩毒与一切向钱看的关系;陶母的颤抖与死,深层地捕捉了来自群众内心的忧虑。全剧渗透进艺术家的疾呼,社会忧患意识是一种充满历史感和现实感的反映,但又不是直白地喊出。突破禁区,看到了艺术家的良心和勇气。事实上,我们一直处于两难之中,怕反映毒品问题让人看到社会消极阴暗面;同时又必须告诉全社会存在毒品泛滥的现实和与之斗争的紧迫性。
《黑雾》登台后举办了多次座谈会,文艺界领导和各剧团编创人员、及社会各界,其中还有觉醒中的戒烟所烟民参与。电影公司放映印度片《缉毒警官》。法学界讨论“严厉禁毒若干规定”。
紧接着在法制导报头条,我写了关于《毒雾》剧评式消息。
“一出揭露成为社会公害的吸毒贩毒丑恶现象的、具有极大现实针对性的话剧《黑雾》,引起省城兰州万众瞩目。该剧自六月初公演至今场场爆满,沉寂多时的话剧舞台再展雄姿,艺术贴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是这次演出成功的根本原因。
省话剧团曾以《在康布尔草原上》、《远方青年》、《西安事变》等优秀剧目赢得巨大声誉。今天,又勇探“禁区”,大胆表现毒品导致家破人亡的悲剧,《黑雾》再次体现该团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和表演风格。《黑雾》渗透着艺术家的社会良知和使命感,有力地揭示了开展禁毒扫毒斗争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剧中触目惊心的画面,发人深思的对话,两个家庭三名男女青年的命运,浓郁的生活气息及其蕴藏的美与丑的对照,道德纯正的母亲颤抖的淌血的心灵,一切无不扣人心弦,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黑雾》艺术地传达了社会忧患意识,人民不能容忍吸毒贩毒这样的丑恶现象存在,要求政府和司法部门坚决彻底扫除“黑雾”,人民群众与艺术家的共识,是演出产生轰动效应的奥秘所在。
毒品问题从社会走进新闻传播媒体,现在又走上舞台,是社会对于吸毒这一死灰复燃的阴暗面不断深化认识的必然结果。在我省从一般提出问题到列为党政工作的议事日程,从治表的拯救到动员全民和各界综合治理,并以严厉的法律手段予以打击和制裁,大致经过两三年时间,话剧《黑雾》的问世,则表明这场扫毒禁毒的人民战争,不仅深得社会舆论支持,并且深刻地显示了人民群众新的觉醒和深入禁毒行动的决心。”
【附言】记得1990年之前的几年,尽管毒品问题已经露头,却害怕暴露所谓阴暗面,对社会主义制度不利。政法部门遮遮掩掩,宣传部则要求未经允许不可公开报道。那时,人大委员已经大声疾呼,我试着报道其内容。后以采访“戒烟所”的名义,在报上第一次公开了兰州乃至全省毒品泛滥的情况,没有被上面制止,说明相关部门对媒体披露毒品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从惊呼毒雾又重来和形成反毒品社会舆论(媒体、艺术),是一个社会问题出现和解决的过程。事实上,甘肃毒品犯罪案件日见突出,不发动全社会禁毒斗争,后果将更加严重。同时,关于打击毒品犯罪的影视片也越来越多,引起世人热议。身边出现吸毒现象已不罕见,我的一位好友全身心埋头研究写作,口口不离做学问。有一天发现其子竟是“瘾君子”,且偷偷卖了他家中许多东西。这样不堪的事发生在高雅之家,令他痛心疾首,问我有没有强制性禁毒的地方或什么收养所?或请公安上他家抓儿子或狠狠地吓唬一下。但当时都没有实现,后来他亲自将儿子送回南方老家,先让儿子远离锈蚀心灵的环境及狐朋狗友。这件事,让他很丢面子,非常伤心。今天对禁毒和打击毒品犯罪,人们已习以为常,有时候,许多人错以为毒品渐行渐远,说明打击毒品犯罪和禁毒斗争不可松懈,新闻界仍然需要深入报道其新的动向,唤起人们的警觉。1997.6.18下午在省委宣传部会议室举行“迎回归,雪国耻,历史巨片《鸦片战争》座谈会”,面对现实的毒品泛滥,原因在于吸毒的泛化,吸毒者信仰价值畸变,精神空虚。英国人在自由贸易的旗号下,轻易地用鸦片打入大清帝国,那时表面似“花瓶”实则内部空虚,一败涂地。现实版的鸦片战争,我们能否完胜?精神垃圾可以主宰灵魂,今天的问题是如何实实在在全民行动。戒毒必须坚持打人民战争,否则很容易功亏一篑。而且现在的毒品花样翻新,在许多酒吧夜总会都有年轻人被新型毒品吸引而不知。人们在许多电视剧和电影片中看到打击毒品的行动,意识到“毒”就在我们身边,国际的国内的和二者交织的打击毒品犯罪行动,都告诉人们禁毒是一场永远不可松懈的刻不容缓的斗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