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作家谌容在获奖中篇小说《懒得离婚》有感而发,她对我国家庭现状有一段惊心触目的描写,即小说男主人公所说:“千万个家庭都像瞎子过河——自个儿摸着慢慢过。”作品提出一个迄今尚未被高度注视的社会问题:我国现时的家庭实际面临的危机。所谓危机,就是家庭“凑合过”,分明是自主婚姻而结合的家庭,何以出现后来“瞎子过河式”的畸形?以“搀着的,扶着的,背着的,拄着拐的,摸着石头的......”各种凑合方式,一步步走向河心,“这情景壮观得令人晕眩!”即使是当年的刘巧儿,今天必定能够建立始终充满爱情、有着活泼生机的新型家庭吗?
由恋爱、婚姻终于开花结果的家庭,可能是人类社会能见度最大、注定要无休无止议论的话题,因而当我踏上新闻之旅后,最先策划的栏目和选题很自然地停在“婚恋与家庭”的港湾。为《从自主婚姻到凑合家庭》(家庭启示录)写了5篇文章,标题分别是:千万个家庭都像瞎子过河、风平浪静中的“网”与“梦”、离不离都一样,懒得离、庞主任眼里的幸福图、忘记了的和忽视了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对所有人都是值得回味的时期,改革开放好像一夜间打开“潘多拉的盒子”,人们充满激情与追求,数不清的欲望驱动着曾经长期处于封闭的男男女女去重新认识和寻找新的生活,婚恋与家庭这一人人必定遇到的现实行为方式呈现的问题,仿佛一夜之间从四面八方冒出来。解放初,宣传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离婚纠纷猛增与离婚率陡然上升,曾经认为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时间过了三十多年,这样的社会现象又一次出现,该怎样认识和对待?
1985年开始全国普法教育,其中就有宣传修改后的《婚姻法》,从那以后,我多次参加由省妇联发起的妇女问题研讨会,也先后提交了关于幸福家庭、凑合家庭等为题的论文。同时,在报上开展《我所知道的不幸家庭和幸福家庭》有奖征文活动,在“结束语”中我写了这样的一段话:“恋爱、婚姻、家庭涉及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也涉及法律,是道德与法的结合部上一个为全社会关心的问题。讨论家庭的幸福与不幸,实质上是动员社会公众运用自己的社会知识、人生体验,亲身经历从法律、伦理乃至政治、哲学的眼光解剖家庭这一复杂的社会细胞,这个问题令人触景生情,让人感叹丛生,更使人由此及彼,从中认识社会与人生。”征文于1986年6月开始到12月截止,历时半年,来稿三百余篇、读者来信十多封,当时《法制导报》还是半月刊,先后就刊登达39篇,并以“家庭启示录”为名,由报社评论员结合征文共配发24篇言论。联系征文提出的“第三者”现象、妇女自身解放等问题,进行了延伸式的讨论。
记得那几年,自己多次旁听基层法庭对婚姻诉讼的审理,多为“第三者”插足导致的离婚纠纷,夫妻双方往往当场发生激烈的争吵,如果就事论事,颇有清官难断家务事之感,法官通常抱着极大的耐心进行调解。事后从案卷中,我看到纠缠不清的表象背后的真实,一方当事人向法庭交出的另一方与第三者来往证据。尽管如此,坚决离婚的许多人却恰恰是有“婚外恋”的那一方,法官介绍这类案件时,对开放后离婚率的显著上升不无忧虑。我们的社会强调“稳定、安定”,作为媒体显然必须按“主流”、大局意识面对新时期新的家庭、妇女问题。那些年直接到报社投诉的女性也很多,其中多半是揭露男人移情别恋当了“陈世美”,希望报社“伸张正义”。为此,结合普法教育,报社有针对性地发了报道、评论、法律咨询文章。我印象中,那些年几乎所有社会类的报刊,都大同小异地设置了“婚恋家庭问题”的专栏,记者编辑对这个话题乐此不疲。同时无处不在的滩头小报和花里胡哨的杂志也让相关文字铺天盖地,成为那年月最吸引“眼球”的景观!由此可见,每个人都渴求演奏“结婚进行曲”,亦时刻关注这一变化多端、生动有趣的社会问题。
人们对离异现象常常感叹:“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其实任何感情纠葛以及无数家庭不幸的悲剧,永远不会真正影响一心走向“婚姻殿堂”的“有情人”,可以说,“当初”之诱惑不可抗拒。所以在西宁一个婚介所的见闻,我看到“当代红娘”深通“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一中国式千古不变的规律,她们善于“用金子铺路”,同样体现着社会需要“安定”的大道理。至于婚后万花筒似的变故,不幸的、凑合的等等,从“当初”到“今日”,正是一个社会不停变动中的正常现象,今天看来完全不必多虑。我倒觉得“幸福”家庭更值得人们关注和认识,到底什么样的家庭充满幸福感?幸福的内涵究竟是什么?我们反而说得很少很少!以“凑合家庭忘记了的和忽视了的,正是自主婚姻后必须成为夫妻生活的生命的这一‘情’字”收尾。2022.5.23
【附.1】到基层法庭采访。
黄法官正与一穿绿衣男谈,见我云:“今天的案子中原告是机关搞采购的,人太老实,像他(指绿衣男,30多岁)一样窝囊。女的是个大学生,35岁,我叫她下周一来,你来听。这个案子特点是女方同多人有关系,从原告离婚诉状上的照片看,女方并不好看,土气,似乎难与“性解放”挂钩。据说还跳裸体舞,长期在外与别人一起做生意,先后与不同的男人同居。要求离婚前,二人已经分居多年。
另一间屋里,有俩口子谈离婚。男,42岁。女当会计,嘴利落:“那是刑庭的事,我不说,你们民庭管不着!”二人经介绍,很快结婚,女骂男脾气坏、打人;男斥责女不顾家。二人互相挖苦起来,说到现金,一说有一说没有,一说多一说少。又见一男30多岁,卷发,脸紧凑,说他老婆同第三者勾搭被当场抓住。女要离,男却赌气就是不离,“气死他们!”
基层法庭可以说是认识和观察平民基本生活状态的最佳场合,婚姻纠纷往往集中表现人的精神世界和七情六欲。
在另一个基层法庭听到关于婚姻方面的情况——
一女厉害,对男人不好,其母对女婿也不好,女婿跳了黄河,女报案后法院调查后宣布女婿失踪死亡。女与另一男好,要结婚时,女婿却出现了,写了一张纸条:“你新婚之夜是我行动之时!”女吓呆了;一位妇联妇女权益干部,被她深爱的丈夫抛弃,离婚后带了两个孩子住在单位,白天对来访的女人讲如何过和谐的夫妻生活,晚上独自哭泣。她男人曾说:“睁开眼,见了她就恶心。”
生活中不断发生这类婚姻矛盾,夫妻不协调,原因虽然形形色色,但往往与爱情生活不专一、移情别恋或者第三者插足,许多家庭维持、凑合,事实上双方都在心上留着阴影,根本谈不上两人有什么幸福感。在基层法庭几次采访,都让人感叹万分。
【附.2】参加省五好家庭座谈会
与基层法庭所见所闻大有不同,其不同就在于这类家庭都能够用“幸福”二字形容,与“不幸和凑合”形成鲜明的对比。
发言者珍(大学讲师),1964年大学毕业,65年随丈夫从北京迁兰州,文革中丈夫被斗,开除党籍。二人不离不弃,互相支持渡过难关。“幸福家庭是事业的动力,过得轻松、愉快,家务事你争我抢。我教他俄语,他教我英语。”“有两对夫妇闹离婚,上我家大哭,丈夫带病同我上女方家劝导。人们关心的是工资、房子,可丈夫却主动让出提资名额。我门也没有争房子,搬进旧房。对子女讲我们的遭遇,让他们知道文G真相,教育孩子不要有干部家庭的优越感,从不让孩子搭父亲的公车出门。儿子说:‘靠父母生活最没出息。’儿子上小学时开门办学,上猪圈数猪、上山数羊。我们夫妻下放拾废铁。儿子考大学,全家不看电视,陪他学,考上工学院。女儿爱文学,每晚给她讲故事,让她写春天,领她去爬山,在山上写作文。她后来考上北大。”
茹,45岁,一家四姓,带婆婆改嫁,当时悲痛万分,对婆婆说:“你儿子死了,你儿媳在!”“婆婆没城市户口,我又有2岁多的一对双胞胎。怕婆婆自卑,让婆婆当家凡事她说了算。对后夫,处处为他前妻的孩子着想,丈夫说:‘得到了从来没有的温暖’。”最后,茹说:“我做了一个普通女人该做的事。”和睦幸福家庭是社会构成的健康的细胞,与改革开放相适应,有利于子女成长,有利于团结致富。
参加五好家庭座谈会,还看了一批五好家庭材料,对女性多用“贤妻良母好媳妇”传统赞语。一位村委会主任:“温暖的家庭为她走向社会提供了基本条件”,丈夫“多种经营致富”,属丈夫务家合作式核心型。杏花,中年,“过去女人当家是恶称,今天是美名”,注意信息,让穷乡致富,乃以女性为支配中心的核心型。芝连,村妇代会主任,丈夫是入赘,又接公婆一起过,两家合一家,4位老人亲如兄妹,三代7人,属于扩大型完全家庭。
幸福家庭是令人羡慕的,一切人都可以获得家庭,但获得幸福的家庭只是其中一部分。幸福可以有多种含义,不同的家庭呈现的幸福很难雷同,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琳娜》的开卷语说的幸福的家庭都一样,并不准确,一切家庭都有自己的形象,幸福家庭同样有自己的个性。夫妻离异或丧偶,单亲与子女的家庭构成不完全家庭。他们要获得幸福的道路较之父母双全的家庭更为艰难,其幸福表现主要以强烈而持久的血统爱为儿女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往往并不容易做到。
感触良多,可思考——幸福与不幸家庭不同的人际关系;幸福的标准是什么;女性在家庭中的凝固、稳定作用; 改革开放给家庭、婚姻带来的新问题等等。
【附.3】博客留言
健梅:虽说婚姻是人生的大事,但社会发展到今天,连这等事都变得急功近利、功利性十足。我身边同事就不乏有用结婚、离婚来过日子的人——男的多为找年轻漂亮的,有好几个我认识的男职工都结过三、四次婚,而且找的对象越来越小;女的基本上冲钱去,倘男方钱紧了或出现意外,赶快溜之大吉。尽管这样的人不算多数,但在今天这个宽松的环境里,这些人如鱼得水,尽情施展着聪明才智,利用婚姻这个主题,圆自己的梦!另,现在的婚介也已经变质,有骗子混迹其中,搅浑水,我曾亲见上当者痛苦失声!
回复:现在的婚介成了什么样子没有了解,当年我在西宁见到的婚介所的确在为有情人办好事,我形容她们是在为有情人“用金子铺路”。婚姻家庭是个谈不完并且永远会谈下去的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