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报上看到一则消息,去年(1988)某地催缴公粮,一位干部在动员会上当着众村民,打了自己的嘴巴,说去年给大家供应化肥、地膜没有兑现,是他的过失,求乡亲原谅,接着保证今年如何如何。结果感动了老实的农民,当场纷纷表示如数交粮。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干部公开认错还打了自己的嘴巴,自然是难得之举,用这种办法向群众道歉,实实在在动之于情,当即奏效,这便是感情的力量。
这位敢打自己嘴巴的干部,我想也未曾进过“感情投资”学校或听过类似报告,他好像是被逼到那一步了,不认错不行,停于一般口头检查已不行,终于创造了此一石破天惊之举,一嘴巴,胜利闯过“催粮关”,而且成为有价值的“新闻”。
我不知道今年还有没有“打嘴巴”的新闻,但我却有点预感,再打嘴巴也不灵,为什么呢?农民亲眼见到上面来的人,苦苦哀求,打躬作揖,以致于打自己的嘴巴,他们心想去年虽然没有买上需要的化肥、地膜,肯定是上面有了难处;上级还派干部来赔情,可别为难这位打嘴巴的好人,咱们也是人,还是交粮吧。倘若再来一次打嘴巴,化肥、地膜还要“镜里看花”,就无异于欺骗,人哄地皮,地哄肚皮,光靠“动之以情”亦哄不了“地皮”。当然打过自己嘴巴的那位干部或许有了新的“感情投资”法,而农民的心大约是要“硬化”了,这如同许多企业向职工许了一大堆好处,到头来“水中捞月”,即使厂长大哭一场也挡不住群众的愤怒。
我很替那位打嘴巴后重立“军令状”的干部担心,他手里其实没有几斤几两化肥等,而那些真正足以避免打嘴巴的物质,一能否生产足够多?二可否按计划或公开渠道一次到位,下到基层?三是有货是否真正分到村民(特别是没有任何“门路”的村民)手里?这都是那位干部无法作出保证的,打嘴巴既痛快又省事,尽管有点丢面子。不过如果再打一回,就难免成为笑话或者像看戏般地有趣,粮食也就不容易催出来了。
对老百姓动之以情,更需办实事。承诺一定要兑现,如果仅为一时一事求得“感情想通”,迟早是“再打嘴巴也不灵”。
【附言】这里虽然说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某农村出现的一件看去滑稽的事,其实应该推而广之地从中认识,我们一定要办实事、老老实实地用行动证明自己真正是“人民的公仆”。人民至上的观念,需要刻骨铭心地刻在每个“为人民服务”的干部心中。否则,“再打嘴巴也不灵”,其后果是很可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