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戏,不同于专业的戏剧班子,是家乡业余戏剧爱好者在逢年过节时临时组织起来的“小戏班”,俗称“家戏”。
家戏,是在清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发展到后来,除过清唱以外,还粉墨登场,演出一些蒲剧或眉户;在组织上也有前场、化妆、保管、乐队、演员等分工。除过规模较小、唱技较差、剧目较短外,与专业剧团并无二样。
1977年冬,我们家乡下了几场大雪,村民们都窝在家里没事干。一次,我和二哥王志俭在一起谝闲,谈到村里往年的家戏。他冷不防地突然提出:“今冬无事,咱们不如也排个戏活跃活跃群众文化生活。”
他的提议,与我不谋而合。我俩就立即找到政治队长杨安奎家商量,他也赞同,并当下召开了二队社员大会,大会不但表示支持,而且有多少人还现场报了名。报名者有会乐器的,有会演唱的,而且都说:愿意无报酬自愿参加,好好活跃活跃社员们的文化生活。
排什么剧?唱哪种腔调?经过队委和报名人研究,决定排演眉户剧《一颗红心》。
《一颗红心》,是60年代临猗县眉户剧团根据全国劳动模范、临猗县庙上乡好义村饲养员王传合红心向党、热爱集体的感人事迹精心创编的现代眉户经典之作,曾于1964年应邀进京在人民大会堂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称赞,1965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艺术片,轰动全国。后来下乡演出,誉满晋秦豫三省城乡。
该剧讲述上世纪60年代,生产队模范饲养员许老三为了把公家生病的大黄牛治好,不惜将自己的口粮拿来喂牛的故事。为治好大黄牛的病,饲养员许老三瞒着老伴,趁夜从家中拿来一袋谷子碾米熬汤,饲养病牛,恰被潘发家遇见,以己度人地误以为许老三偷了饲料并向队长田明告状。田明误信谗言,撤了许老三,让潘发家代管牲口。夜静更深,许老三送来米汤喂牛,却发现潘发家偷了自己拿来的谷子,毫不留情的与其进行坚决斗争。剧中许老三是公而忘私的代表,潘发家是自私自利的典型。该剧热情歌颂了许老三热爱集体,一心为公的可贵品格;同时对潘发家自私自利、损公肥私的丑恶行径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鞭挞。
我们抓住《一颗红心》深受群众欢迎的特点,说干就干。首先确定了演员角色和乐器师傅:王志让扮许老三、王晓蝶扮三婶、王龙娃扮潘发家,韩立民扮田明,王酸杰扮田秀。乐器组由王存芳打板,王祥云、王存保拉二胡、王点桃拉板胡,王志俭哨笛,王平娃底胡,韩明珠打噹噹。剧目导演王志让。
经过一个半月的刻苦排练,终于在大年初二晚上成功演出。
由于年前又下了一场大雪,午台下的雪还没有及时清扫,看戏的人都站在离午台较远的地方。但看着看着,观众就逐步移动到台前的雪地上,看戏的人也越来越多,唱戏的演员们也越来越带劲。戏完后,观众们久久不肯离去,拍手叫好。
谢幕后,政治队长杨安奎把社员们送来的慰问麻花、水果等拿出来让演职人员一饱口福,说明社员们对演职人员的精彩表演的赞许,演职人员也表示要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排练更多的节目。
此后有人向大队党支部汇报后,支部书记王会兴要求正月十五前再给群众演一次,我们也高兴地接受了这一演出任务。
你说怪不?自从我们演出《一颗红心》后,村里热爱集体,一心为公的人多得多了;自私自利、损公肥私的人几乎没了……
这大概就是社会主义文艺潜移默化的作用吧!
现在一回忆起那年闹家戏的情景,我还是乐滋滋的……
(作者系盐湖区龙居镇小张坞村第二居民组人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