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树,在我国已有40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它适应性强,栽植地广,素有“铁杆庄稼”之美誉。
近40年来,因为冬枣风味独特,含糖量高,个大,皮薄,果肉细嫩多汁,甘甜清香、酸甜适口,色泽鲜艳,很受市场欢迎。
1988年,我栽培了五亩半冬枣。学习栽培技术就成了我的主业。不管北风呼啸,寒风刺骨,还是赤日炎炎,汗流浃背,我都在学习修剪、浇水、施肥、喷药、环剥(或环割)等高产技术;那些日子里,我立起坐下,都离不开“枣”字:说的是“枣”话,看的是“枣”书,念的是“枣”经,干的是“枣”活。一次,妻子从地里回来,我还在院子里插满了不少新削下来的树枝,满头大汗,一手拿书、一手持刀专注地练习红枣嫁接技术,妻子没好气地在我的额头上挖了一指头,说:“你真是个'枣疯子’!”
那一段,我主要研究的是枣树修剪、浇水、施肥、喷药、环剥等几项关键技术。
修剪。能牢固树体骨架,增强树势,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增加结果面积,延长结果年限。除冬剪外,入夏还要疏枝、摘心、抹芽、拉枝、吊枝、除根蘖等。
浇水。水是树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树体生理活动越旺盛,需水量就越高,光合作用就越强,制造有机营养就越多。所以,树体对于肥料的吸收,物质的转化与运输均离不开水。在全年的生长过程中,我根据土壤的墒情、空气的湿度,决定浇水的时间和次数。但最少不得少于四次水,即催芽水、花前水、膨果水和上冻水。
施肥。枣树的正常生长和发育,需要从土壤中吸收10多种营养元素,如氮、磷、钾(大量元素)、钙、镁、硫(中量元素)、锌、硼、锰、钼、铜、铁、稀土(微量元素)等。前期多施氮,后期多施磷和钾。施肥可采用基肥、追肥和叶面喷肥等三种。
喷药。从枣芽开始萌动时就要及时喷洒农药,5—7天喷一次,喷洒时需要细致周到,不留死角,而且要根据不同生长期和不同病虫害发生期,对症下药、适时用药、合理汇配、合理配药、交替用药、浓度适当、并要熟练掌握喷药的方法及时间、次数,有效提高防治效果。
环剥。环剥的实质是截流营养,把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养分,分配给开花结果、果实膨大上面,达到多座果、座好果。这一环节有效地决定了全年枣果的产量和品质。
我一边学习,一边操练,在学中干,在干中学,终于掌握了科学技术,迎来了冬枣丰收。1988年开始栽植,1990年开始挂果,1991年进入盛果期,当时售价每斤6—8元,亩收入3000元到9000元。
在30多年的实践中,我和枣树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严冬,也不管酷暑,我整天都“卖”在冬枣地里,就是下雨天,也喜欢站在地头,观察精神抖擞的冬枣,观察它的亭亭玉立,观察它那像珍珠一般挂满枝头的果实。在我心里,冬枣就是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由于我的年龄增大,孩儿们都劝我不要干了,但我不!我说,枣园不但给我带来了经济效益,而且给我带来了康健身体,还是一支“加油剂”,使我在枣园里总有一种使不完的劲。
为了提高管枣技术,我曾收集红枣栽培书籍与刊物20多本,订阅了《山西农民报·果业专刊》《瓜果蔬菜报·果业周刊》《果业科技与信息》等科技报纸,又经常拜访杨自民、郭红秀、王农茂、薛尚俊等果业专家和乡土能人,还多次登门拜访红枣作家,向左双锁、周向民、随小黑等求知。
为了把红枣产业做大做强,我们村2000年成立了“红枣协会”,我任会长。经常召开研讨会、技术讲座会;还主笔把我学到的知识、经验、心得和体会编写成一本“枣树高产栽培新技术”培训资料,免费发给每个会员。
从2013年以后,我又把学到的,看到的、做到的编写成文,在《中国枣业报》、《果业专刊》、《果业周刊》报上进行发表,共发表了90余篇。还多次在《山西农民报》《运城报·盐湖版》和山西电台上刊登、播放过。
荣誉接踵而来。2006年5月28日我被选为盐湖区红枣协会副会长。同年12月1日被市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评为“农民技师”职称,也曾被《中国枣业报》聘为特约记者,还多次荣获《山西农民报· 果业专刊》的荣誉奖和物质奖励。(作者系运城市盐湖区龙居镇小张坞村第二居民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