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一个远离我们的时代。拂去历史的尘埃,让我们用双目深情地去凝视,才看得出,这是一个云诡波谲,风雷激荡的时代。这个时代有令人惊艳的名字,她叫春秋。春秋时代大约近三百年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三百年仅是转瞬一挥间,但这个时代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春秋,如她的名字,是春意盎然,新蕾绽放,新的社会制度,新的生产方式如破土而出的春笋,来到了人间。是秋光绚丽,霜叶凝红,落叶萧萧,西风残照,疆死腐朽的社会制度将寿终正寢了。
在这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下,在这个风起云涌的历史时刻,众多才智闪烁的历史人物纷纷登场,扮演出一幕幕历史大剧。他们有决胜千里的军事智慧,有出奇制胜的谋略,有流传千古的妙语,组成了一幅幅历史画卷,书写出了山重水复的历史情节。这些优秀人物的出现,加速了社会的发展,丰富了时代文化。我所描写的范蠡就是那个时代的一位罕世奇才,范蠡的出现,给那个即将谢幕的时代抹上了一道明丽的霞光!
一、争锋篇
春秋晚期,以中原大国争霸,搅得天下一地鸡毛的局面渐渐停息了。不是这些大国甘愿偃旗息鼓了,而是因为它们国内的矛盾日渐激化,迫使它们回首自扫门前雪,消化国内矛盾,顾不上管闲事了。争锋的局面让位给偏安一隅的东南,在东南崛起了一小国叫吴国,吴国与老牌強国楚国在江淮展开了激烈的交锋,逼得雄心勃勃的楚国停下了扩张的步伐。
吴国的快速崛起,是因为吴国得了一位贤臣,他叫伍子胥。伍子胥本是楚国人,因楚王昏庸,奸臣弄权,害死了其父兄。伍子胥只好踏上逃亡之路,他传奇式逃到了吴国。伍子胥逃亡的传奇性、戏剧性,如果用琼瑶的笔法描写就是一篇感天动地的儿女风尘记。如果用金庸的笔法去写就是一部江湖恩仇录。伍子胥几经周折成了吴王的智囊,他扶助吴国走向了富国强军之路。这时,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家孙武也到了吴国。孙武登上历史舞台就是练兵,他为吴国练出了一支精锐之师,类似于现在的特种兵。后来孙武导演了一场古代军事史上最经典的战争,吴军长途奔袭,攻破楚国首都。伍子胥得以掘墓鞭尸,快意江湖,报了父兄之仇。
战后,孙武无意为官,决意退隐江湖。他劝伍子胥同走,伍子胥不为所动,孙武留下兵书《孙子十三篇》,退隐江湖,他像历史上高深莫测的人物一样,云游天下,不知所终。《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著作,至今还是军事院校的必修教材。
楚国吃了这次大亏,改变了策略,从与吴国的直接交锋,改变为在吴国的周围扶植反抗吴国的国家。会嵇山下的越国进入了楚国的视线,越国登上了舞台,越国的良臣范蠡、文种成了舞台的核心人物。文种、范蠡本是楚国人,但是楚国的政局被贵族把持,平民出身的文种、范蠡无用武之地,二人就来到了越国。楚国这个国家很怪,一直是出奸臣的大户,但也不缺高明的韬略家,楚国要打的是代理人的战争,从此吴、越开始了激烈的争锋。
二、征战篇
越国与吴国打了一仗。这一仗越王勾践摆了一个邪门阵,他让犯了死罪的人打头阵,但不是打仗,而是一排排站在吴军面前表演,他们挥剑砍下自己的脑袋,
一排砍完了,另一排跟着上。写到这里连我也奇怪,勾践不知用了什么魔法,竟有如此強的精神控制能力。同时也说明越国的锻造水平很好,刀剑够锋利的。身经百战的吴军从没有见过这个阵式,看呆了,看傻了。勾践趁机驱动大军掩杀过来,吴军大败,吴王阖闾的脚被砍伤了,在回师途中死去,其子夫差继了位。
过了三年,吴国恢复了元气,夫差踏上了复仇之路,兴大军进攻越国。这一次胜利的天平倾向了吴国,吴国的军事势力远超越国,对越国的打击是碾压式的,越国的防线全面崩溃,勾践与范蠡、文种困守在都城里,城下吴军的喊杀声如潮水一般欲震破人的耳朵,狼烟滚滚,血雨飘飘,腥风阵阵,看来越国的亡国只是时间而已。
在这危难关头,在这命悬一线的时刻,大谋略家范蠡与文种站出来了。历史就是这样,伟大的人物往往有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手段,往往能改写历史的进程。
范蠡与文种商议,仗是不能再打了,向吴王求和,以屈求伸,以退为进。勾践别无他策,只得求和。他派出使者,袒衣膝行至吴军,卑辞厚礼求和。如果吴王同意讲和,越国的宝物尽献吴王。吴王动心了,准备答应,只有伍子胥坚决不同意,他认为留下越国就是吴国长期的心腹大患。这时范蠡与文种又向吴国其他权臣送上美女与珍宝,得了好处的权臣都同意讲和,只有伍子胥一个倔老头不同意。权臣们还引荐文种见了吴王。文种这个人面皮白净,一脸善相,很有应变之术。他见了吴王,一边说好话,一边忽悠道:勾践如果得不到吴王的宽宥,就会杀妻灭子,销毁宝器,带领剩下的军队与吴王死拚到底。这样吴国就是胜利了什么也得不到,还要受到损失。
已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吴王同意了讲和,条件是勾践夫妻与三百多名官吏入吴为奴,期限为三年。伍子胥成了少数派,孤掌难鸣。他无奈地叹道:这是养虎贻患,再有二十年,吴将亡矣!
三、 韬略篇
文种留在越国收拾残局,范蠡与勾践夫妻还有其他三百多名官吏到了吴国。勾践为吴宫驾车养马,夫人打扫宫室。这时的勾践完全没有一国之主的架子,他见了吴国大小的官吏客气得就像牛贩子见了税务官一样,慢慢地引起了吴国官员的喜爱,甚至连吴王也莫名其妙地喜欢他了。吴王见勾践为奴,但夫妇之礼不改,君臣之仪不变,心中暗自称奇。吴王许范蠡以高官,以留为己用。吴王的提议,吓得勾践伏在地上,汗流如注,却不敢发声,范蠡婉拒了吴王。
文种在越国不断地向吴王与权臣送礼,得了好处的权臣成了勾践的保护伞。勾践在吴国住囚室,秽衣恶食,受尽屈辱,因为有权臣们的保护,却没有生命之虞。
不觉过了三年,越王勾践得以归国。勾践这一去如锦鳞脱钩,猛虎归山。吴王夫差认为越国已被打残了,他也被越国甘辞厚赂所迷醉,他把战略目光转向了中原,频繁发起对中原的侵袭与扩张。夫差先收拾了小国,再与大国展开硬碰硬的争锋。
再说勾践回到越国,重用贤臣范蠡、文种,走向了复国之路。为了激励自己,他“悬胆以户,出入尝之。”不住锦帐,卧于草榻,这就是有名的卧薪尝胆。卧薪尝胆这个词与后世的破釜沉舟是中国历史上最历害的励志警句,现在已成了高中毕业班班主任的口头禅。
勾践回国亲为农夫,下田耕作,夫人织衣。食不加肉,衣不纹饰,节省财政开支,扎实开展富国強军活动。
范蠡与文种,依据越国的现状,制定了以退为进的策略。政治上韬光养晦,经济上发展人口,扩大生产力,规定男女到了一定的年龄必须结婚,生育儿女政府给于奖励。同时宽刑薄赋,收买人心,达到国富民強,社会安定。
勾践整饬内治,重用范蠡与文种,建立招纳贤士的机构,广纳四方贤士,因材施用。让文种主政,范蠡主军,经过一番整治,越国的国力渐渐得以恢复。
为了迷惑吴王,勾践又送大美女西施,以美色引诱吴王,瓦解其斗志。还送大木支持吴王修建姑苏台,耗其国力。
越国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积极扩大军事势力。在范蠡的策划下,治甲戈,筑坚城,练军事。据说还训练了一支水军,这是中国古代海军的雏形。范蠡实行严刑重赏,让士兵知道,进有重赏,退则杀头。一时,一支精锐的军队被训练成功,越国已成了吴国的掘墓人,吴王全然不晓。
与越王的励精图治相比,吴王日有遊亭台楼榭之娱,夜有绝色佳丽可衘,耳染阿谀之言,身居淫乐之所,视民如仇,在亡国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在外交上,吴国同时挑战楚、齐、晋三个大国。越国暗中结交这三个国家,范蠡定下的策略是亲楚、联齐、友晋。每当吴国讨伐他国,越王必派使者祝贺,使吴国朝堂皆大欢喜。越国还送来慰问品,鼓动吴国对外作战,消耗其势力。还挑拨吴王与伍子胥的关系,让吴王越来越不信任伍子胥。
为了忽悠吴王,表示与吴国是“友邦,”越国也出兵征伐楚国,楚国配合也很默契。两军作战像演戏,演得很逼真。就像足球队踢假球一样,热热闹闹,轰轰烈烈,打的是假仗。两国士兵带着笑容作战,仗打完了握手告别。为了掩人耳目,他们没有开联欢会。吴王像位痴迷剧情的观众,信以为真。伍子胥看出了门道,又向吴王进言。这时吴王对他越来越烦了,根本不听。这一切上天看在眼里,上天在暗中发笑。
吴王这时准备发动对齐国的战争,越国当然支持,还派了一支三千人的队伍做友军。吴王这时做了一个被载入史册的梦,他梦见越人用铁铧耕他的宫墙。从这个梦可以看出,越国已铸造出铁铧,说明越国已掌握用牛耕田的技术,越国炼铁的技术已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从出土的越王勾践剑的锋利程度可知,越国已成熟地使用了合金技术,这种技术现在人们仍未破解。
吴王要北伐,伍子胥坚决反对,说北伐要失败。结果吴王打胜了,打胜了就找伍子胥算帐,送给了伍子胥一把属镂剑。“敌国破,谋臣亡。”几乎成了铁的定律,悲剧再次上演。伍子胥以手弹剑说:“我死后,挖下我的双目,挂在姑苏城的东门上,我要观越军从此入城。”吴王当然不会给他办这件事,把他的尸骨用皮革包住投入大江,名曰:“鸱夷浮江,”使之葬身鱼腹。一代名臣,就此谢幕。伍子胥一死,是一个转折,以下是吴、越强弱之势急剧转化的年代。
四、争霸篇
有一年,越国粮食歉收,向吴国借粮,吴王还真借了。越国在还粮食时做了手脚,暗中把粮食蒸熟。吴王也不细查,把越国的粮食当做种子用,结果导致颗粒无收。有人觉得是越国捣了鬼,吴王也不细察。越国这一招够损的,后来听说是文种在背后操作,不是范蠡,若是范蠡就有损范蠡的形象。
吴国粮食歉收,吴王要转移国内矛盾,他决定北上与晋国争中原盟主,他要尝称霸中原的滋味。吴国的臣子为警示他,用了一个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来告诉他真正的敌人是越国,不能轻举妄动。但是夫差根本听不进去,带着精兵扬长北上了。
吴军北上的消息,让勾践与范蠡心中暗喜,越国终于等到一个好时机,依照范蠡的计谋,等吴军主力完全到达黄池,也就是现在的封丘,才出兵讨伐吴国。
终于等到吴王到了黄池,越军趁机兵分三路,攻入吴境,吴军防线土崩瓦解,杀得吴军人仰马翻。越军焚烧了姑苏城,夺取了吴人的船只。
求助的消息传到身在黄池的吴王,让人佩服的是吴王的心真是大,他挥剑斩杀了得知消息的官吏,继续与晋国会盟争盟主。第二天,一声号令,吴王摆了一个怪阵,类似于努尔哈赤的八旗军,让晋候大惊。晋国的大臣一点也不笨,他见吴王面黑如炭色,料定吴王要么是有病,要么国有大忧,就让吴王占了上风。会盟结束,吴军星夜兼程往回奔,这时国内吃了败仗的消息瞒不住了,一路士兵逃亡不少。
吴军回到吴国,范蠡见还不到灭吴的时刻,同意了讲和,率军撒回。吴国经此打击,一蹶不振。
过了两年,吴国又遭受了自然灾害,粮食绝收,市无赤米,经济崩溃,军民疲惫,士无斗志。勾践大会群臣,谋划夺吴。范蠡与文种认为灭吴的时机完全成熟了,勾践留下国内看守人员,向军队申明军纪,号令向吴进军,积蓄了二十年的力量终于暴发了。
勾践亲率中军打头阵,一路凯歌高奏,打到姑苏城下。这时,越军的势力已是绝对优势。姑苏城经过几代人修筑,十分坚固,一时很难攻下,范蠡建议长期围困,勾践采取了范蠡的建议,围困了两年。
历史的情节总有相似之处,总有山重水复的时刻,夫差派使者袒衣膝行来向勾践求和,几乎是当年情节的翻版。勾践心里略有不忍,范蠡一口拒绝了,他说:“上天把越赐于吴,你们不收。今上天又将吴赐与越,越不敢违天命也。”吴王的使者还在哀求,范蠡下令鸣鼓进军,吴国的使者只好洒泪而归。
当晚,范蠡正在指挥越军攻城,忽一声雷响,狂风大作,骤雨如箭,姑苏城上现伍子胥头像,大如车轮,光照十余里。越军顿时楫摧舟倾,人仰马翻。范蠡大惊道:“此伍子胥显灵了!”范蠡与勾践、文种袒衣跪拜,当下风止雨歇,勾践命人献祭品于水中。夜里范蠡与文种做了同一个梦,梦见伍子胥骑白马而来,他说本欲助吴拒越,奈吴祚已尽,天欲灭之,我不敢违天命也,明日助尔等攻破姑苏城。范蠡、文种再次祭拜。第二天,大雨倾盆,狂风大作,太湖水波滔汹涌冲击姑苏城东门。范蠡高呼:这是伍子胥助我等攻城了!士兵士气大振,奋勇向前。在波涛的冲击下,东门地基下陷,门洞大开,越军攻入城内。
再说吴王在姑苏台上无计可施,他的那个春秋大梦的梦境一一展现。原来他以前作了一个梦很怪,就找到一解梦专家叫公孙圣的为他解梦,公孙圣指出这是个妖梦,亡国之梦。夫差一怒杀了公孙圣。可惜公孙圣没有留下如何解梦的著作,若有著作留传下来肯定是畅销书,比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強多了。历史只有缺憾,没有假设。
夫差仰天长叹:妖梦已现,可叹无颜见伍子胥,公孙圣于地下。遂令近伺以衣蒙其面,伏剑而亡,也算为自己挽回了一些微不足道的颜面。后来他被勾践葬在阳山,再后来阳山改名为吴山。
五、经商篇
吞并了吴国,越国的国土增加了一倍。吴国的地理位置比越国的优越得多,越国在浙江一带,吴国在江苏苏南一带,是争霸中原的跳板。越王胜利了,他于高台置酒庆贺。那一天乐队高奏凯歌,群臣纷纷向前致贺。范蠡观察到,越王目光游移,面无喜色。范蠡省悟道:勾践不想与眼前的臣子共事了,他要走另一条路,范蠡心里就萌生了退意。
第二天,越王携来西施,越夫人说:“亡国之物,留之不祥,”让人负石沉于太湖。西施本是越王派到吴国的高级奸细,是有功之人,却要被处死。范蠡花重金买通士卒,救下西施,藏于一渔舟内。当晚,范蠡见了文种,对文种说:“天下事盛极必衰,越王生得深目鸟喙,鹰视虎步,其声如豺,非善类也,同甘苦易,共享乐难。敌国破,谋臣亡。留下必受其诛,不如去之。”文种不以为然。
翌日,范蠡上朝向越王请辞。越王大惊,回应道:“留下与之共国,去则戮其家人。”范蠡说:“家人何罪,王何意戮之?”当晚范蠡带着西施,乘一叶扁舟出太湖,往北而去。
勾践知范蠡遁去,问文种可追否?文种说:“范蠡有鬼神不测之术,难以追回。”范蠡离去,勾践心中暗喜,命工匠铸范蠡金像置于朝堂。勾践不需真范蠡在耳边聒噪,他需要的是假范蠡,让天下人知道他是位爱惜人才的君主,为自己沽名钓誉。勾践没有加害范蠡家人,还分封了一些土地。
一天,有人向文种送来一信,劝文种退隐江湖。文种知是范蠡送来的,再去见送信人,已不见踪影。文种内心怏怏,从此消沉起来。
话说范蠡携西施沿海北上,到了齐国。他感念伍子胥忠义,化名鸱夷子皮,在齐国经营商业。在春秋时代,商人做为一独立的身份出现了,比如那个贩牲畜的弦高,还有孔子的学生子贡,都是商界的成功者。不几年,范蠡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获金百万,他暗中派人接回自己的家人。
一晚,范蠡做了一梦,梦见皑皑白雪的地里,立有一身着皂衣之人,那人对着范蠡一个劲地笑。忽然那人泣声道:“我随伍子胥去也!”接着那人头首殒地,血盈数尺。范蠡大惊道:“文种休矣!”
范蠡急忙派人打探。原来,越国自范蠡去后,又走了一些贤臣,朝堂上奸臣多了,文种见朝政不可收拾,就称病不朝。有人向越王进谗言,说文种有反心。越王勾践亲自来见文种,他解剑与文种而坐。问文种:“闻先生怀有九术,三术助我灭吴,还有六术何用?”越王告辞,留下那把剑,文种观之是杀伍子胥的属镂剑。文种明白了,敌国破,谋臣亡的悲剧再次被复制。这时,他省悟道,范蠡是有大智慧的人,他把身边事,身后事判断的如此清楚。文种托剑长叹:“大丈夫,随子胥而去,此生足矣!”于是伏剑而亡。
天念子胥,文种忠义,自此钱塘江海潮,多是双浪重叠而来,知之者道:前浪是伍子胥,后浪是文种。
范蠡在齐国,还没等到打探消息的人归来,却等到齐侯的使者,原来齐侯闻其贤名,差人聘他为齐国相国。范蠡说:“久居尊位不祥。”于时散尽家财于亲友近邻。举家迁入中原枢纽地定陶,化名陶朱公,继续从事商业活动,不几年又聚财百万金。
我一直纳闷,范蠡是做什么生意的,来钱如此之快,有什么决窍?就想也学点技巧,也去商海闯荡一番。查看史书,难觅其踪。我猜测范蠡是从事与民生有密切关系的商业,如粮食、盐、药材、农具、牲畜,也许还有种子。也有可能经营有军火生意,因为在那个时代,范蠡可能从事手工业活动,制造刀、枪、剑、戈,弓箭、盔甲。这只是一种猜测,范蠡的生意日益成功,独领风骚,被尊为商圣。
在这期间,范蠡家里发生了一件悲剧。他的中男在楚国犯了法,被判死罪。范蠡欲让幼子去营救,夫人坚持让长子去。长子带着一车黄金赴楚国找到范蠡的一位朋友,许诺救下中男,送一车黄金,那位朋友拜见楚王说:天象有变,应法外施仁。楚王就大赦天下,中男被放出。长子见中男已出来了,又舍不得送黄金。那人又去见了楚王,说得楚王改了主意,中男被杀。消息传到定陶,范蠡举家悲伤,范蠡说:“这是天意,当初应让幼子去,幼子不知创业艰辛,舍得花钱。”
这个故事有点寓言性,有虚构的成份,透过这个故事,可以见到范蠡料事如神。
六、归隐篇
范蠡在定陶生活了几年,生意越做越大。不觉到了晚年,那西施日夜思念家乡苎萝山,可惜她的家乡在越王的控制下,是万万不能回去的。范蠡就决定寻一处类似于西施家乡风光的地方隐居起来。范蠡又一次散尽家财,把家业留给儿子打理,他带着西施与仆人往北而来。到了洛阳,一行人溯洛水徐徐而上,一路经过了无数个村庄,没有遇到西施趁心的地方。
一日行至一村,众人抬眼望去,见村子背倚青山,身临洛河。碧水悠悠,鹭飞鹤嬉,白鹅云集。庄里地势平坦,遍地稼禾,远山如黛,近峰青翠。西施大喜驻足,举纤手指之,对范蠡说:这个村庄远胜我的故居!范蠡观之,果如其言,不胜大喜道:此地真神仙居也。
范蠡使人入村打探,知道这个村叫莘川村。范蠡与西施决定定居于此村,二人舍舟上岸,在村里购得一宅,一代名相与千古佳人就定居于莘川村。
话说这莘川村,洛水在村旁静静地流淌,淺水处葭苇苍苍,岸边绿柳依依,水鸟河中嬉,牛羊满山游。朝迎高霞,暮落疏雨。峰上白云遏,墟里寒烟肥。春夏秋冬四季景不同,阴晴雨雪身姿各异。浓墨淡彩任挥洒,半山半水绕庄园。范蠡与西施欣然安居于此,二人在洛河边,在青山上留下了美丽的身影,二人同看云卷云舒,共观虹起虹落,落得消遥自在,超然于红尘之外。
不久,范蠡又发现了商机。到了春秋末期,城市急剧扩张,数万人或十几万人的城市不断产生。当时城市建筑全是土木结构,需要大量的木材。莘川村虽然地理位偏远,却邻近洛河,有洛水之便可运输木料,当地的林木资源非常丰富。范蠡就经营木材,再从定陶往莘川贩运铁制农具,引来南方稻米的种植技术和优质种子。有了铁制农具,有用牛耕田技术的运用,莘川村沉睡的土地得到全面的开发。在田野里长出了方苞秀颖的黍稷稻梁,吸引了众多的人到莘川居住,一时村里人烟稠密,成了当地最繁荣的村庄,莘川先进的农业技术又传播到邻近村庄。范蠡的商业活动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人们受范蠡的教化,耕稼有序,奉老以礼,婚嫁有仪。
不知过了多少年,范蠡与西施散尽家产,离开了这里,去了哪里,人们不知道,只有烟水苍茫,孤帆远影。
后来人们才知道那位慈祥的老头是越国的贤臣范蠡,那位绝色女子是西施。人们感念范蠡的善举,把莘川村改为范蠡村。不知过了多少年,有人为了书写方便,把范蠡村改为范里村。这一改失去了原意,落入了俗套,可惜现在改不过来了,只是村子里的人在心中还是默认是范蠡村。
斯人去矣,往事己矣!故事还在流传,传奇还在续写。现在的范里村,古风悠悠成韵,洛水淡淡生烟。苍松迎来旧时月,稻花香里说当年。范蠡的美好传说仍在传颂,村里的容貌上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在此我要提到一个人,他是范里村的支部书记祁玉平同志,祁玉平同志是那种做得多,说得少,是智慧型的汉子,早年在集资办学时一次拿出了三万元,在卢氏县影响很大,那时三万元现在要值三十万吧,但祁玉平同志从不让大家说,他表现出了一位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范里村支部一班人在祁玉平同志的带领下,把实现范蠡的梦想与中华民族的强国梦高度契合在一起,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地迈向振兴乡村的大道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范里的发展迈入了快车道,摆脱贫困,扶贫攻坚,圆了小康梦。村子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面完成,民居环境得到了全面改善。一个环境优美,天蓝水清,出行便利,民风淳朴,居住舒适的村庄已成雏形,美好的蓝图正在一步步实现。
崇文重教的范里人,以兴教为荣,范里村学子圆了大学梦,在祖国的各个行业贡献着他们的聪明才智,范里村支部每年都要拿出资金支助学子。
范里村还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村里有文化大院,图书室,健身设施,是人们劳动之余的好去处。在范里村人们已养成了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社会安定的好民风。
范里村的村卫生室有专业的医生,守护着村民的健康。村里还注重养老事业,让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现如今村支部的一班人是村里的主心骨,是事业发展的开拓者,是村民安全的守护者。这一班人,初心不改,宗旨不移,诚心不变,在他们的带领下,范里将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
站在高处往下看, 范里村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镶嵌在县城的东南;又像女儿偎依在母亲的身边。独特的地理位置,优美的自然环境,文明和谐的人文素养,注定了范里村的发展走在卢氏县的先进行列。
细观范里村,碧水悠悠,荷叶田田。青山林木茂盛,阡陌稼禾遍地。鹤伴祥云飞,虹跨碧岭头。隔河山歌夺人,柳林笛声如咽。朝岚晚霞,风动花开。掬一捧范里水,喝下去心旷神怡。抓一把范里土,放入花盆,花开的又大又艳。范里啊,范里!优秀的基因流传,范里人,男多范蠡之智,女皆西施之容。范里人从镇到村找到了现代文明与古代文明的契合点,而现代的文明与古代文明相比有更广泛的内涵,有更多元的目标。范里村的变化发展,是卢氏县走向全面振兴乡村的典范与缩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