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大学一年级下学期有将近二个月,中戏师生参加了农村整社,地点——北京房山县长沟公社。这也许会成为我个人经历的一个转折点。农村虽然陌生,在全党全民加强农业第一线的形势下,它又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亿万农民到底在想什么、干什么?今天为什么提出整社?1958年大办食堂,现在却决定是否解散食堂?!农村是阶级斗争的大舞台,对自己应该是一次全面的检验,只有这样的实践,才能真正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开始在公社附近,每天到地头了解情况,宣传“六十条”;后来突然决定让我去一个较远的农村,一个叫“三座庵”的地方,开展“一平二调”退赔工作。
返校后,写作课要求每人写篇作品,我这人一直对创作欲望不强,自认为更适合研究理论。但从农村归来后,一些人和事纠结于心,好像渐行渐远的山村,不时让我浮想联翩,也许这就是不由自己地有了一种创作的冲动。
三座庵,据说隋唐年代窦尔墩曾安营扎寨,或者是某山大王闯天下的根据地。大队112户、分4个小队,劳动力166人。全队没有地主富农,贫下中农占多数。进村当晚(5.1)即召开社员大会说明来意。
进村是一条向上的坡路,村中心有道小河沟,半空飞挂着水管,但我见的是严重缺水的景象,河沟完全干涸。大队书记告诉我:食堂已经五天没有水(半空的水管本来是向食堂供水)了,社员们各自回家做饭,大伙日常吃水,须去几里外挑。我恰恰以食堂为工作对象,有趣的是,因为我的到来,延长了食堂不该延长的寿命!每天由我的房东、大队副书记郭长存安排一日三餐,并且由他从库房每次仅仅打出我的一份口粮!社员们说,食堂开办时非常热闹,全村人排着队说说笑笑,很有点共产主义大家庭味道,后来干稀搭配,越来越吃不饱,油气子越来越闻不着。现在的所谓食堂摆在眼前,不过是一处空屋。听说有一妇女,半夜钻进捞着一小袋“粮”,回家看才是发了潮的几斤化肥,食堂的确空空如也!几天后,在地头我见了这位在全村留下话把的中年女人,她毫不隐瞒地讲“经过”,笑得淌眼泪。进村后就因为吃饭,给我很大的精神压力,大队为我一人仍然用压杠下饸絡面,郭长存张罗后还得回家做饭。食堂,在我离村前夕,经全体社员同意解散。今后谁还会记得,红火一时的集体食堂,伴随最后岁月的是一个外来学生!
郭长存与母亲同住一院,分开做饭,这在农村是常见的现象。郭母说话风趣,性格开朗,最爱说:“我是走半社会(主义)的人;儿子全交给社会(主义)了!”母子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于:儿子百分之百地扑在集体上,不满意他娘每天精心管理一块巴掌大的自留地。现在天大旱,当娘的从儿子挑回的水桶舀那么半壶水,每个清晨就用那点水,伺候婴儿般一口一口将甘露滴在几垄红薯秧上。
记得进村当晚在半山的队部开社员会,点名时,郭长存先吼:“今天我娘不来,明天没收她的水壶!”话音刚落,一位大娘一串笑声进了屋,对儿子嚷:“啊!就你走社会?就你走社会!”惹得全场哄笑。大娘转而对我说:“嚯?新来的工作吧?住哪?不用问,准同我那小子一道!”会后,与大娘一路,她结结实实地夸了儿子一通:“早旱得冒烟了,他硬是领了小青年,没日没夜打出一口几丈深的井!”“这不,今天又从有水的队借来几十米水管。”回到家,她过来对儿子嘱咐再三:“你得好好照拂客人,人家来这儿,可不容易!”
看着母亲出门的背影,郭长存感叹:“人老了,思想赶不上趟了!说来这是有年头的事儿,56年初级社转高级社,那年我爹去世。我家土改分的园子,几年里务弄得远近出名,收入可不少。娘怕入社拼了园子,要一个人管自己的果园,不参加合作。我一个党员怎么能不走社会(主义)呢?左动员右动员,她翻了脸,说‘要是拼了园子我就要饭!’后来,园子拼了,一气就和我分开,各顾各。我哪能不管,烧的用的一应照顾。57年闹退社,她跟上别人走,那天我在社里看牲口,外面乱成一锅粥,闯进一些人,我听过报告心里有数,一手挡住门:“你们干什么?!”
“干什么?”一个富农喊:“牵我的牛!”
好几个人叫:“我们自己养放心!”
我说:“集体养,你们有什么不放心?!不要上了坏人的当!”
不曾想,我娘也在这些人里吵:“我要我的园子!”
我气得骂:“娘!你咋这么糊涂!园子本来是毛主席、共产党给分的,走了社会,你还不愿意?!”
娘不依不饶:“我上年纪了,守住园子够我有吃有穿的!”她一把抓住我的手:“还我园子!还我园子!”
我也犯狠:“不还!不还!”
“老子!我给你跪了!”娘做出了这种事。
这些事儿过去三四年了,我琢磨还是该给娘多讲道理。后来她口气也软了:“唉,如今赶不上社会,就半社会吧!”
长存今年三十多了未娶,娘少不了唠唠叨叨。母子分住两对面,中间有块不大的红薯地。次日天刚亮,我出门见大娘弯腰张望着院中间的红薯地,令我惊讶的是,她右手提一个小泡壶,一秧秧地浇水。看见我,她有点不好意思:“呵,一会去队里,看看有什么活干?”这时,儿子呼赤呼赤地挑回一担水,说:“娘,只要你去掉‘半’字,我们一块过,娶媳妇!大娘笑了,我发现她流下眼泪。
三座庵、母子俩,总觉得其间有值得思考和认识的东西,而且充满感性,这些都成为小说《母子间》的内容。写时很顺手,母子形象如在眼前。
【附言】第一篇小说《母子间》,后来竟得满分,成为全班三个评为“五分”(五分制)的作品之一,实在让人意外,同时也引起周围同学的惊讶。显然,是生活赋予了小说以真实性和朴实感,这应该是自己参加农村工作实践后的答卷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