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科技的进步日新月异,生活的水平显著提高,现在的孩子很难想象和体会出生在八十年代那个时期的孩子求学所面临的困难,遇到的挫折。我记得我上小学那会还没有先上幼儿园的规定,那时候也没有普及幼儿园,都是从一年级开始上学。我不知道是老师想为难我,还是确实有这个奇葩的规定,因为右手从头上弯过去够不到左边的耳朵,我直到七岁才去报名就读一年级,虽然跟现在的孩子上了幼儿园才上一年级的年龄相比,七岁上一年级年龄并不算太大,但在当时那个时期七岁才上一年级确实有点晚了,这也导致我比同班的大部分同学年龄要大一两岁,虽然现在看来并没有影响到我什么,但当时那会心里确实有点不舒服,甚至现在想起来对当时的那个老师都有点怨恨,意难平。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人生阅历的增加,事实上对这些小事也早就释怀了。
我上一年级时我们家还住在大山深处,房前屋后都是树木,其中以松树,柏树,白杨树,银杏树,青杠树等树种居多,一到春天,万物复苏,树木丛生,整个一片生机盎然之景,身在其中,让人流连忘返。上学去学校要先一口气爬到我家屋后的山顶,然后走一段相对平坦的山间小路,再顺坡而下继续步行,山路蜿蜒曲折,且比较狭窄,有的平坦,有的陡峭,必须要时时小心留意,否则可能栽跟头,摔跤,必须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谨慎感,大约两三公里的路程才能到达我人生中的第一个学校—老沟小学。学校的教学楼是一栋土坯房,只有一层,风雨操场也不大,活动空间也十分有限,门是老式的用卯榫镶嵌而成的木板门,窗户很小,是用几根木棍简单拼接的,没有玻璃,只能用一些废弃的纸张贴着,基本无法遮风挡雨,房顶盖的泥瓦是用传统工艺利用泥土烧制的,这种瓦互相之间无法紧密衔接,如果不时常进行翻新重盖,遇到下雨的天气尤其是夏季大到暴雨的多发季节雨水会顺着瓦的缝隙流进教室,只是教室下的小,外面下的大,雨水打湿了衣服是雨雪天气常遇到的情况。两间大的是教室,还有两小间是教师宿舍及厨房,学生都是附近的,所以都是走读,早上去学校,下午放学就回家了。
2名老师家离学校相对较远,所以老师周一至周五一般都是吃住在学校。那个时候不像现在国家会给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提供免费的营养早餐,因为农村的经济条件差,物质生活匮乏,我们吃的都很简单,谈不上营养,只能说不挨饿,能填饱肚子,这样就很满足了,其他的也不敢多想。我那时候早上最开始拿的是我婆婆给我做的玉米面的馍馍,后来因为种植了小麦,养了猪,家里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后,我的饮食标准也随之提高了,早餐和午餐换成了白面馍、油饼、包子等,不得不说白面做的馍确实比玉米面馍好吃的多,这个体会可能只有经历过那个艰苦朴素的年代的人才能切实感同身受,中午时间短,加上路途较远,所以一般就在学校吃点馍馍,喝点开水作为午餐,有时早上起的早可能连水都没有喝的。夏天天气炎热,也只能坚持忍耐,没有空调可吹,甚至连扇子都没有,真是让我们从小就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相比夏天而言,冬天可能要好过一些,毕竟有我们那个年代独有的富有特色的取暖方式和设备,但是也比较麻烦,为了抵御严寒,温暖过冬,我们大多数同学都会让大人把废弃不用的盛食物用的铁盆子的左右两边互相对称的钻两个小圆孔,让后套上一根铁丝固定牢固作为提手,这样取暖的工具就算有了,而且那会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会用当地生长较多且木质结构较结实的青杠树烧木炭,木炭除了可以出卖增加收入也可以留一部分烤火取暖,所以我们冬天早上上学时都会自己提一个火盆到学校作为取暖之用,那时候的课桌也比较高一些,加之一年级的我们身材也娇小玲珑,一到下课我们就会蹲在课桌下烤火取暖,中午还能用火加热自带的午餐馍馍,可谓是一举多得,两全其美,虽然自带火盆不太便利,在提着火盆去学校的途中会经过许多茂密的山林,存在可能引发火灾的潜在危险,但这种方式那时候确实解决了我们冬天上学取暖的现实问题,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老家山上的学校只有一到三年级,而且因为缺乏老师以及教室有限,一个教室是有两个年级的,一个老师也是同时教几门课的,所以老师给一年级上课时,同一个教室的二年级就自习,等老师给二年级上课时,一年级又自习,互相交替,互相干扰的情况成为学习的常态,但回想起来也别有一番滋味,同时也真实反映了上个世纪国家经济发展落后的状况对教育事业所产生的影响,但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因为少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希望,少年强才能国强。发展才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宁强县法院 彭高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