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人过早,单是武汉本土小吃,就足够你半个月不重样。
这次回武汉有意试验一次,连续半个月,每天吃不同的汉味小吃,算算,竟然还有一些没有吃到。下面是我和老伴已经品尝了的武汉小吃:
热干面、热干粉、牛杂粉、糊汤豆丝、糊汤粉油条、
豆皮、生煎包,大、小面窝、汤包、烧梅、油饼、
米粑粑、汽水包子、发糕、糯米鸡、蒸饺、剁馍、
水饺(不是北方水饺)、清米酒、米酒小汤圆,甜、咸豆腐脑
最佳搭配:油饼夹烧梅,清米酒;糊汤粉油条;豆皮,清米酒;牛肉粉,面窝。
还没有来得及品尝的有:
欢喜坨、油香、酥饺、萝卜饺、煎饺、(大)馄饨、大油饼、打糕、
糯米包油条、油炸糍粑、糖糍粑、油炸汤圆,糍粑面窝、红、绿豆沙油糍粑、
牛肉粉、牛肉豆丝、素豆丝、炒豆丝、糊豆丝、蛋酒
【附】品尝武汉小吃后的一点遗憾
武汉小吃不仅价廉物美,而且品种繁多。但是我有一个问题始终想不明白:
不知什么缘故,武汉小吃时至今日依然只是满足于家门口的小打小闹,总也不能像兰州拉面、成都小吃那样走出本地区,把店子开到全国各地?如今能在外地叫响的汉味小吃,只有精武鸭脖子,武汉的老字号名小吃全部固守三镇,难怪外地人只有亲自到了武汉的才知道武汉小吃不错,大多数没有来过武汉的则从不知晓。
武汉现在正力争做中部崛起的龙头,那么为什么不能把现成的汉味小吃的品牌打向全国呢 我曾问过几位做豆皮和热干面的老板,为何不到外地去开店?得到的回答非常一致,他们表示,“这里(指武汉)的生意蛮好,每天都做不赢,还跑到外面去做么事喔!”
为吃绿豆糕,排队两小时
中国人的端午节说来可怜,就剩下“吃”了。典型的端午食品不外是芝麻糕绿豆糕,还有粽子盐蛋之类。而武汉人则讲究吃“老字号”,比如芝麻糕绿豆糕,必须是武昌的百年老店曹祥泰(食品店)的,汉口则是汪玉霞食品厂。否则便不叫正宗或者地道。
每年端午节前两个星期,就有人赶到曹祥泰排队。其实我素来不喜欢甜食,所以打小起就很少吃绿豆糕,常常一年难得吃上一块。今年却去排队买绿豆糕,实属破天荒之举。
有这样的举动,主要是因为家里有人爱吃,再者,不久我又要去北京,可能好几年不会回武汉了,所以借此实地考察一下武汉人的习俗,并以实际行动为武汉的端午增加一份人气。
老字号的曹祥泰不知是什么原因,改革开放以来,非但没有做强做大,反而门面出租,自身萎缩得只剩下原来的几分之一。所幸节日食品的品牌影响在外,一年总有几个时期(如春节、端午、中秋等)门庭若市。大约曹祥泰就靠着这点老本维持生计吧。
端午节前不久的一天,我终于加入了扎堆排队的行列。
开始时,在我前已经站了好几十人。听周围排队者说,绿豆糕哪里都有,我还是信曹祥泰的,一个是口味好,一个是不掺假。从他们的议论中得知,这些人大多是年年排队的老主顾,个个都至少买十斤八斤。我说我只买一斤,旁边的老妇立马表示太不值得,无论怎样也得再加一斤芝麻糕啊。我想也是。
队伍移动缓慢,不知前面是否有人加塞或者开后门?现在物质如此丰富,排队十分罕见。所以曹祥泰门口的长队,无疑是武汉人过民俗节的风向标。湖北经济电视台来了一个摄像记者,边录像边采访,问到一位须发雪白的老人,老人说我相信老字号,就是今年的绿豆糕价太贵了!(绿豆糕一斤15元,芝麻糕一斤14元)记者从我身边过去,如果问我,我想问,武汉的老字号为什么只能“墙里香”,为什么不能走出武汉面向全国?
队伍没见怎么移动,可是在我的后面竟然添加了与我前面差不多的人,于是我从尾子变成了中间,便莫名其妙的兴奋起来。路过队伍的行人,有不明就里的信口大发议论:“嘿,现在还有排队的!神经吧!”“买么事?排这么长?”我身边的排队者听了有的立即嗤之以鼻,有的回骂道你才神经呢!队伍就这么缓缓前行,接近两个小时的时候,我很自豪地回头望望身后的长龙,然后一字一顿地告诉售货小姐,“来一斤绿豆糕一斤芝麻糕!”那营业员看看我,用眼神说,这人真可以,等了这么久就买这么点!
离开曹祥泰,心想,对于武汉人来说,吃了曹祥泰的绿豆糕,今年的端午就算有了交代。
中国的民俗节日不知还能有什么内容?尽管东湖办了一个屈原端午文化节,有几条像柳叶似的龙舟在湖水里竞赛,尽管有的地方搞了一些包粽子之类的比赛,广大老百姓仍然除了买节令食品外,再没有什么别的可做。
有人慨叹韩国的端午节申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端午节的发源地却默默无闻。这能怨谁?人家韩国过端午,历史悠久,真当回事做,有很多民族特色。咱中国呢?排队买绿豆糕大约要算是最经典的过端午节了。
我居然为了一斤绿豆糕,排队站了差不多两个钟头!
回来吃曹祥泰的绿豆糕,甜甜的,糯糯的,油油的,感觉还不错,几十年来,第一次一气吃了两块!
吃完,我忽然想,不知屈原那个年代有没有绿豆糕?不知为何过端午人们要吃绿豆糕?这绿豆糕与粽子究竟有没有什么关联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