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7.9 星期六 中戏的考题
这些天糊里糊涂,过得好快,连考中央戏剧学院的经过都有些恍恍惚惚,自己主要精力仍在准备高考。据说武汉三镇报考中戏达两千多人,最后能收几个只有天知道。
中戏笔试题——
一、默写并解说毛主席《蝶恋花》(游仙)这首词(评分占30%);
二、作文(两题全作,评分占70%):
1、写一首短小的政治宣传诗,主题思想为“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反对美帝国主义的侵略”;
2、谈谈我喜爱的几首新民歌。
考题并不难,应该有把握。接受面试,考官系一位教授(戏剧文学系廖可兑先生),问我看了哪些作品和演出,我列举了七八个,其中有老舍的《龙须沟》,问我对老舍剧作的看法,当时像来了灵感,讲了一通老舍对普通人的关怀在戏剧中的表现。平日其实很少考虑这些内容,可能是不经意间的积累吧,出门时廖先生微笑相送,猜想或许有几分希望。
今天,袁光鑫、刘器和我一起,他们像算命先生对前途猜测一番,从假定结果寻找安慰,北京电影学院收多少人,用15个地区平均,如果上海收2个,北京多一点,那么武汉会有几个?复试为9人,袁、刘都在其中,不知为什么算来算去都心慌起来,感到形势不妙。
我如果能进中戏,一定要学好戏剧评论和研究专业。
7.19星期二 准考证
反复看高考准考证,一生未必能有第二次。
准考证——学校名称及报名号 武汉市三十三中 3014
湖北省高等学校1960年招生
准考证照片 姓名 :陈仁川
考试地点:武汉市33中
选考:俄、英、语
加试:数学
考 试 时 间 表
7月20日星期三 上午 7:30--9:30 语文(甲)
10:00--11:40 语文(乙)
下午 3:00--5:00 政治
7月21日星期四 上午 7:30--9:30 物理
10:00--11:40 化学
下午 3:00--4:40 外语
7月22日 星期五 上午7:30--9:30 数学
10:00--11:40 生物 历史
备注 报考理工医农类的考生不考语文(乙)
(背面考试须知:报考哲学、财经、经济地理等专业应加试数学
7.21 星期四 决定命运的时刻
高考从7.20开始,今天是第二天,然而一件意外的事发生了!下午,考毕俄语回家。许久没有动过抽屉,等待姆妈叫吃饭的空儿,随意拉开看看,不料一封信映入眼帘,竟是中戏招生组要我商谈录取一事,赫然写着:你已被录取,请速来面谈......啊,这将决定自己今后究竟以何种事业为人类作出贡献!最近,对能否录取并没有多的考虑,但心底还是有些念想,自己实际水平到底是什么样的?这些天全力以赴投入普通高考,一个多星期没有趴到家里桌子上。姆妈说:“以为是一般的信,等高考后再看也不迟。”听了信的内容,她高兴不已同时觉得耽误了儿子的大事,十分懊恼。俄语考题中有“又红又专”的中译俄,我的想象成为现实,自己应该如高尔基说的,做一个大写的人!
我迅速赶到艺术学院与中戏赵健老师见面,他热情地欢迎我考入戏剧学院,说:“不过,你要考虑,如果发录取通知书,普通高考的成绩就不计算了!”当时没有犹豫,表示同意到中央戏剧学院。随即,他就将一份录取通知书给我。想到正在进行的高考,自己却胜券在握,不免欣喜万分。但我仍然觉得,应该坚持考完明天的数学,希望看到高中时代最后的成绩。因为自己得以参加两次高考,我感激姆妈将“信”“耽误”,否则在高考前得知考上中戏,也许说不定放弃普通高考。
1960.8.6 星期六 晴 三十周年
下午看《铁窗烈火》,尾声无力,但张少华形象鲜明,面对先驱者有羞愧感才有新的力量,有的人尽管照相漂亮生出几丝得意,却对前途绝望,团员中有人拒绝参加组织生活,有人主张“人民币挂帅”,他们会怎么想?晚,看《新世界的节日》,加映《志愿军凯歌》,欢乐沸腾的五十年代,全球庆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想到1979年,新中国诞生三十周年,我一定能为戏剧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善于珍惜和使用有限生命去完成建设者的艰巨使命,是言行一致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标志。
8.7 星期日 晴 东湖——最后的聚会
清晨,是我们在东湖畔劳动时仅见的一次日出,清新、灿烂、振奋,充满活力的感觉,像映着朝霞的湖水,荡漾着,起伏着,燃烧着,自愿参加这次劳动的最后聚会的高中同学们,异常兴奋,大家被眼前美景陶醉,都喃喃地说什么,谁又没有说出声。
太阳从东边尽头冉冉抬起,红光铺撒开来,仿佛来自一个阔大的炉膛中喷薄而出的火苗,一会儿大地万物在光的波浪里欢腾了。这时,仰望湖边不远的那目光深邃、表情严峻的鲁迅塑像,我问自己:“先生此刻在想什么呢?”“旧的、老的都已死去了......”而我们这一代又该用怎样的行动证明的确拥有辉煌的前途?附近,多情的依依垂柳边,老年人悠悠然地打太极拳;新的、年轻的同时在他们身旁成长。人们走着自己的路,目标不同就走不同的路。
晚上,同学们沿着湖滨石径,轻松愉快地唱着一首首抒情歌曲,《深深的海洋》、《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友谊地久天长》、《小路》、《三套车》、《哎呦,妈妈》、《三个姑娘春风满面》......纠缠着心底的千言万语,黄光龙忽然对我说:“你将来一定要写我们的高中生活!”
双胞胎弟弟仁江也参加了我班活动,洁与他谈起我,我和洁之间有种难言的缠绵的感情,让人时时产生幸福的向往。
8.9 相对无言
结束东湖劳动,与洁同乘公交车回家,因为普高还没有发榜,想到我们竟要分别,心里难受得很,又说不清该说的话,相对无言,要分开下车前,我们才相互约定多一些见面。她比我提前到站,望着三年来越来越熟悉的背影,难言此刻的心情。
8.10 星期三 《悲壮的颂歌》
晚,看《悲壮的颂歌》,同袁光鑫一起,他说:“这是我们最后在一起看剧”,他眼里有种飘忽不定的神情。我还是要感激他用日记体记述我和洁的来往,帮我们更加亲近、更加知心,真想要了来作为一件永久的纪念品。
对于苏联戏剧电影,我们这一代都情有独钟,“我从列宁那里来,满脑子都还是他给我的印象......正好娜丝嘉在那儿弹吉他,难道列宁是为娜丝嘉这样的人活着吗?”生活中总是崇高与卑贱同时存在,为着把旧世界侵染的人转变过来,我们应该继承列宁的事业。回家后,心绪依然留在剧情中,强烈的悲剧性又带了“颂歌”色彩。列宁坚信未来的光明前途,在生命垂危时,他却说:“我的情绪非常好”,这句台词显示了真正的悲壮和剧本的艺术实质。
8.11 星期四 等待
今天值班,守门,毫无意义。毕业生不再碰书本,都对高考结果猜测再三,等待发榜实在难熬,我却成为此时此刻最轻松的人。一些同学打小工消磨时间,等待录取如同等待宣判。
8.13 星期日 晴
上午,团员紧急大会,动员节约布票,全国党团员都如此,没说的,可是我到今天连自己一年有几尺布票都不知道,不会当家,将来怎么建设和管理国家?
8.15 星期一 毕业生开会
上午,高中毕业生听朱达义讲什么,不外是上什么学校都是党和人民需要的,接着回班讨论,我破天荒地一声不吭,不然,你说一通,人家会认为你考上了中戏跑来唱高调。
晚,《马路天使》。
8.16--19 晴 再次劳动,池塘边
虽然大学发榜对于我已经没有意义,还是处在新的激动中。为了等待发榜,度过难捱的日子,16日去首义门外农科所农场参加劳动,全体团员和陶宏年、杨经福,这是我们自发安排的最后一次集体活动。人人猜测即将公开的谜底,难免有些忧心忡忡。同学们朝夕相处三年,如今要劳燕分飞,眼里话里透着伤感。
中午,我去池塘洗两件小衣物,那是一个静寂无人之地,四周柳树轻垂着枝叶,听得到断断续续的夏虫叫声。忽然有人笑着说:“哎!给我吧。”我知道是洁来了,平日我们相互从来没有喊过名字,我说:“好像叫不出口”,她说:“就叫‘哎’!”于是,我们坐在一起,她一边洗,我们一边说话。我认定她和李道华能够考上北京,一起同行那是多么幸福啊!
8.19 终于发榜
终于来临!我想到高尔基的《海燕之歌》,来吧!我的高中伙伴们一片呼叫,每个人的心要跳出去了!中午,烈日当头,同学们围成一圈,一一念榜,啊!在场的人全部考上了,我们欢腾雀跃,令农场的人羡慕不已。
何秉洁——中国医科大学
李道华——中国科技大学
他们的结果真的被我猜中了,我甚至比他们更兴奋,最后由前来送消息的李书记证实,我们高三(4)班共8人考上北京,另几人是——
刘器——北京电影学院
陈平安——清华大学
湛洪钧、叶盛健、王伏元——北京钢铁学院
加上我(陈仁川) 中央戏剧学院
还有王干一——上海戏剧学院
我班高考成绩在同年级名列前茅。
下午,再也没有人午睡,大喊:“走!摸鱼去啰!”晚,畅谈通宵,这是我们人生命运转折时刻,前面美好无限,人人俨然是一个大学生了!
8.20 毕业生大会
高中毕业生最后一次大会。
生活好似漫野蒸发着的春雾,腾腾上升,充满青春的气息。同学们互相留下临别话语,这样的活动已经进行了一个多月,我们以“六十年代第一届毕业生”的名义全班合影,开了最后一次联欢会,彼此交换纪念品、送照片。留言中都写到这样的赠言——我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我们热爱生活、赞美生活、我们创造人类历史最光辉灿烂的事业、离别令人依依不舍、但离别是为了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下午看《阴暗的早晨》,知识分子经历了血水里泡三次、曲折复杂的思想改造过程。我们前面尽管是广阔的天地,后来的思想改造必然是会如这部电影揭示的一样,要在阶级斗争的大风大浪中发生。
临别几位同窗写了赠言,选几则——
丽英:愿你有诗样的理想,火般的热情,用你辛勤的劳动,使我国社会主义戏剧开放绚烂艳丽的花朵!
道华:当我揭开这新的一页,一切都给人新颖的感触。因为我们的时代是新的,是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时代。我们为此而感到欢悦和骄傲,让我们从心灵高唱赞美的诗吧!但愿我们不会苦恼,从元旦笑到除夕,在每一个地方,每一份事业中,扫荡渣滓,共同建设共产主义天堂!
经福:相处三年之今日,即要各自奔向新的岗位了,预祝你在新的专业中获得优异成绩。在今后的日子里,一定会很快加入中国共产党。
华胜:离别之际,不免有依依难舍之情,回忆往事,要谢谢你的帮助,今后要不负你的希望,早日加入共青团组织。再会时,共呼同志。
秉洁:即将分别的时刻,无数话语涌上心头,但拿起笔却不知从何说起。三年过得真快,将要分别,不免感情有所留恋,但我们的思想和心灵是连在一起的。生活两个字,如你说有不尽的赞美,但只有与周围人建立深厚的友情才不会枯燥乏味。希望今后互相通信,互相帮助,做个红色的战士、真心的朋友。(注:7.25写,那时还不知道要一起去北京)
贻凤:在这分别的时刻,我立刻回忆起短短三年,你给我的许多帮助,我永远不会忘记。我们—新的一代青年,生活是多么幸福!祝你在新的岗位,雄心壮志得以实现。让我们经常联系在一起吧!
球盛:永远跟党走,把我们的一切贡献给—人类最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永远做红色的战士!
8.21 买车票
上午与洁、余克盛(33中毕业,考取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过江买北京的火车票。特快11.80元,26号20:00。只要24小时就到盼望已久的首都了!买了车票,心情变得复杂,对眼前的一切多了一份亲切感,离开熟悉的城市,既新鲜又惶恐。我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时时有这样的问题挂在心上。
在洁家遇陈平安、张立行、鲁昌益,陈平安考上清华,任何人都没有想到。这次武汉33中高考成绩不错,五六十人出省。
8.22 团的关系
今天正是我入团四周年,同洁到汉口团市委转关系。我们在一起亲如一家,自自然然,就是两人的合影也是自然出现的事。我想不论以后怎么样,我会同她永远亲密下去。如果只能是友谊,那也是世上最纯真的、含情的、永远知心的朋友!我深信学生时代需要这样的有情有义的友谊,她不曾妨碍青春期的健康发展,不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使我们更加纯洁向上,在一起的日子充满春天般的温暖。
8.23 与李叶梅等同学一起
与洁到李叶梅、黄贻凤等同学处,李是我印象好、特别愿意接近的上海姑娘,黄一直以大姐自居,说她喜欢我这个小弟弟。有点意外的是,袁光鑫没有表现什么异样,在给我的照片背后写:“二十年后在何方?”他是我无法忘怀的人,愿他有好的归宿。
姆妈整整为我收拾了三天,行李全部整理好了。对居委会的好些委员笑着说:“没有女人一切都不堪设想!”
买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精装本,仁江在里面写了些话,这本书给了我极其深刻的印象,中戏面试时,问我看过哪些书?我就说到这本书和自己的看法。
8.25 为同学送行
与仁江在长江边桥头留影,重走长江大桥,这是我和他出娘胎以来第一次真正的离开,他考在武汉,姆妈特别高兴,四个儿子总算有一个守在身边。同时,父母一致认为他上师范今后当教师那是一个高尚的职业。回来,我们用二胡、笛子合奏《友谊地久天长》。
晚,与洁、胡三青、李芳送杨照典上车。杨三年来,同我比较接近,但自己对他仍缺乏深入了解,他遇事总是犹犹豫豫,似有心事又不说出来。他数学好,爱短跑。车轮滚动的刹那,心里一阵发紧,难舍难分之情啊,相见何时?人生在这种时刻才觉着活着的意义。回来去武英家,没说几句,她就哭了。她是我工作中亲密的战友,平日无话不谈。看她活泼、直爽,好像没有忧愁。今天发现原来她在家的精神状态并不好,她说只要回家就感到压抑,与父亲经常发生冲突,主要是思想的、观念的。一到班上,就有了精神,感到在一个温暖幸福的集体中生活。同她告别,我分外难受。回家路上,感到人生每一次离别也许都将是一次成熟。
8.26 星期日 晴 离开武汉前夕
临行的上午,再过八个小时就要离开生活了十三年的武昌、离开我从未远离的父母亲人,回忆变得令人留恋,青年的心境闪闪发光。洁说她自己感情含蓄,然而她的确对人热情,亲切,如果这次不是同行,我想一定会控制不住泪水。再过十年回头想想今天经历的每一分钟都是最可宝贵和最美好的,正是从那每一点时间里放射的每一点火花,凝结、积累。爆发了大跃进的热潮,人,在这迷人的呼啸而至的潮流中,更加高大地站起来。我总是在朦朦胧胧中想象未来的人,他们会做什么?会说什么?刘白羽散文中描述的新世纪早晨的主题,将是今后反复思考和渴望的现实。
下午三时半离家,吴武英、吴元钊、王元忠、沈厚德、胡三青、陈玉芳、李芳、袁光鑫来送行,终于同洁一起踏上北去的列车,8月28日,将亲眼目睹伟大祖国心脏的壮丽、感受她的跃动!
8.28 大哥在北京站接我们。
8.29 大哥领我们游天安门广场、颐和园。
8.30 到中央戏剧学院报到,送洁到北大,彻底结束我的高中时代。
【后记】 紧握的手再不想松开
——记60届高三(4)班同窗聚会
1997年10月21日,是60届高三(4)班部分学友重新聚会的日子。;离开母校各奔东西,三十七年后终于“第二次握手”,重逢的时刻让人激动不已。
来自兰州的陈仁川、鄂城的谌洪钧和在武汉的李道华、王伏元、叶盛健、吴武英、胡三青、张丽英、刘器等九位同窗,在武昌首义路小天地酒家欢聚一堂。彼此都已鬓发斑白,相见的瞬间都注视对方被生活的风雨蚀刻的面容,但片刻的陌生感迅即冲洗一净,青春岁月的纯真依旧。席间,全班同学的名字、经历,被一一询问,传递信息,恰如《再相逢》这首歌中描述的一样:“当年一声再见,我们匆匆走散,脸上带着微笑,却转过含泪的双眼。已经不会迷恋,几乎忘记从前,突然有些慌乱,相约就在今天。十年(可改为三十七年)换一刻,无言的瞬间,不说人生不说钱,只有几个名字,重复多少遍。”
回忆1957年9月——1960年8月间武汉市33中的学习生活,大家沉浸于许多令人难忘的往事,尽管那几年恰是当今社会提及最少、文艺作品几无反映的年月,然而沉淀在记忆的情景仍弥足珍贵。同学们积极投入诸多社会活动,炼钢筑路下乡收割、文艺演出体育竞技,内容无不丰富多彩。学习上互相促进,严格认真,甚至通宵攻读,各门功课都受到重视,人人力求又红又专,全面发展。虽然“左”的东西已刻下负面的痕迹,但那时的精神状态、奋发向上的追求及报效祖国和人民的志向至今还是心底闪光的积存。
中餐后,学友们兴致勃勃乘车到青山王伏元的新居,继续畅谈各自的生活。张丽英在校时,曾因父亲被错划右派而精神抑郁;今天的她则是一位值得骄傲的母亲,三个孩子都是博士。刘器从电影学院毕业在改革开放时改行仪表工业,竟然成了一位精通业务的工程师。毕业于钢铁学院至今坚守在冶金战线的谌洪钧、叶盛健、王伏元,都是企业技术骨干和部门领导。老班长李道华在武汉大学任教,当年是班上文艺演出的组织者,他的夫人正是善舞的同学陶宏年。吴武英、胡三青刚刚退休,过着平静安逸的晚年生活。忆及街头宣传、下乡进厂演出,无不流露眷恋与深情。长期工作在大西北腹地的陈仁川,这次回来只为实现和学友相见的心愿,是啊,“几缕思念到天边”,短短的一天,谁能说得清其中的酸甜苦辣?
夜幕下的江城,一派灿烂灯火,晚宴上大家相约多一些再多一些见面,至少在武汉及周边的同学能不断沟通信息,一起回母校团聚。告别时,大家依依不舍,一切都在变,而共同拥有过去的高中时代不会变,美好的年轻人的经历永远有迷人的光泽。
这一天,我们的合影更将是永恒的纪念!
1997.11.23 于兰州,该文刊在《文华中学校友通讯》
(然而聚会后的几年间,那次见面的同学中吴武英、刘器、叶盛健去世了。人啊,珍惜活着的时刻吧!2020.5.18)
胡正丽 2013.3.1——
嗨!老同学,还记得我吗?在百度搜索其它,偶见你的博客,居然还有我们高中时代的记录,高兴之极。我们夫妇现在天津退休。希望能在邮箱见。
陈仁川——
真是惊人的喜讯,你好,同桌的你!我希望很快看见你和李燮槐夫妇的邮件。感谢网络世界让我们——1960年夏毕业的高中同窗在53年后相见!在老年还能赶上高科技的快车,是你我之万幸。我一直注意寻找高中、大学同学,结果很失望,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在网上踏出足迹。高中同学能与你联系上,已超出想象,张丽英、胡三青,1997年在武昌见了面,那一次同学相聚,我写在高中日记后面了。李叶梅,很想一见可惜没有如愿。高中三年级的日记,希望你有空在其博客下留言,补充你的经历和感想。我们这一代浮光掠影没有多少自己的声音,得靠自己说话也就是给自己留言。
2013-03-03 胡正丽——
真该感谢这高科技时代,太快捷了。我们已逾古稀,要好好珍惜以后的日子。
陈仁川——
太让人高兴了,我们作为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一代,现在还活得好好的,而且都有了第三代。你还记得吗?毕业前我们在抱冰堂全班畅想未来,那时认为二十年后是个遥远的日子,结果我们后来一鼓作气走过了五十多年!回头看看,时光雕刻了一代人,虽赶上改革开放,但熬过文革十年,我们能干事时,年轻人眼中的你我却廉颇老矣!但我们不后悔,任何时代都会有自己的牺牲,往事更多地留给我们后代无法复制的独特的经历。
我又一次感叹网络世界的奇妙,似乎天地变得非常小,小到触手可及,终于迎来同桌的你,用“惊人的喜讯”实在不过分。在你出现之前,也是通过博客,联系到当年四清时跟在我屁股后面奔跑的两位女孩,如今都是退休的人。她们仍然是从我的博客得知:我与半个世纪前的高中同学并且是同桌的你在空中见面了,还发邮件来祝贺!今天感谢电脑这根红线牵手,来之不易,再不可中断!
我从2006年有缘电脑后开了博客,主要想把所有的日记写上去,回忆使自己不断走过往事,拿高中说,尽管只有高三年级一年的内容,隔一段时间看看,也会激动,所有的同学电影似地映在眼前,我的脑海往往出现他们的身影,往事并不如烟,都真真切切地令人感到亲切、温暖,甚至激情万分。因为那个年代的高中生比现代青年单纯昂扬得多。就说你我相处不就是如此吗?还记得汉丹的风雨夜吗?我们在泥泞中一身雨水,手挽手地从工地艰难地走回住地。相互关心和支持是多么纯洁啊!想起来过去的一切都变得美好,令人神往。
胡正丽 2013.3.6 ——
感谢“仁川日记”把我们中断了53年的线索连接起来了,你的日记让那逝去了半个世纪之久的记忆又清晰、鲜活了起来。重温那些难忘的日子,心情很复杂:苦涩、无奈,但更多的则是兴奋。那时的我们简单、单纯,甚至贫穷,但较之现在双手不离“苹果”产品的中学生,我们拥有的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快乐。还记得吗?刚入学不久我们去郊区抗旱,规定不许坐公交车,我们背着行李走了20多里地才到目的地。女同学被分配到条件稍好的住户,而男同学的住处则基本与猪圈相邻,半夜猪跑出来拱竹床的事时有发生。记得有两个男同学不知何故在院子里挂起蚊帐就寝,不想半夜突降大暴雨,他们匆匆跑回屋,第二天早上我们看见的是挂在树枝上还在滴水的蚊帐……高三的春节还没过完,正月初三,我们打点行李去修汉丹铁路,几经辗转才到目的地。我们女生住在河边的老粮库里,晚上常有老鼠从房顶上掉下来,一墙之隔的男老师听见我们的惊叫声就用手电照一下房顶上的小窗口给我们壮壮胆。说是窗口,其实就是如同放老电影的几个小孔而已。我们睡在用黄豆杆铺的地铺上,我们离开那里的时候,地上的黄豆都发芽了。条件之艰苦可想而知。修路挑土更是超重体力活。南方的初春正是多雨的日子,泥地用雨水一浇滑极了,摔跤如同家常便饭。我们每天在泥地上挑着与自己瘦弱的身体等重的泥土,从堤下挑到堤上,还不能停,因为是“一条龙”,不能掉队。短暂的休息就在泥地上睡着了。还有大炼钢铁,记忆最深的是到白沙洲背焦炭、用垃圾车拉观音土做甘锅、到汉阳挖废铁……最后把学校的铁栅栏都投到炼钢炉了。劳动占用了我们大量的学习时间,补救办法就是上大课,所有的同学全到大礼堂,一节课能讲半本书!别了,那逝去的岁月!让我们把最美好的回忆留存下来吧。
陈仁川——
那个年代完全与后来不同,一切都在亢奋的运动状态,大多数人自然地显得左一些,且习以为常,但当时很有效,虽然事后其实忘得一干二净。综合一生,到头来真说不清那时候到底受社会和现实怎样的影响,都有何意义? 回顾往事,几乎都忘记了,只有模模糊糊的印象,高中生正在18岁左右,像当时所有人一样都被不停的各种运动、活动驱使,人人满腔热情投入其中,今天想来也说不清到底有几多价值?只是感觉那个时代特有的活力与憧憬,青春期的中学生似乎处于其前沿。回顾过去,如正丽说:“别了,那逝去的岁月!让我们把最美好的回忆留存下来吧。”
往事许多需要重新认识,心底被时间沉淀的记忆要一一挖掘,美好的感觉对晚年的我们尤其值得怀念与珍藏。现在想起高中年代,同学间有多少事是我们不知道的啊?!每天司空见惯的人,对他们有几多了解?往往凭着浮光掠影留下所谓“印象”“评价”,又有几分符合本来面目?然而这样看人待事简单化、概念化的思维,却是中国人长期固有的认识方法。
正丽——我的同桌大段留言,说到许多事,我竟无印象!可见同一环境同一时间甚至同一事件,不同人的感受认识大不同,大家的记忆各不相同,所以应该由同一背景中的所有人写各自经历,历史才可能接近真实。
陈仁江2013.3.7——
那个年代的中学生,大多充满激情充满理想,尽管那些憧憬如同画饼,也如地平线,可望不可及,但的确发自内心,与今天的中学生不可同日而语。
仁江 ——
人生短,岁月长。我们转瞬间都步入了晚年,可是那遥远的青春时代并没有烟消云散,不少记忆至今仍深藏心间。虽然我们的青春年代过于狂热,甚至荒唐,但走过了的足迹是不会磨灭的。那个年代其实是在为一个虚幻的理想奋斗,可是我们的青春却是充满了激情和向往。时间带走了一切,却带不走我们心底的记忆。看胡正丽珍藏的老照片,如读历史。青春无悔,青春长存。
2013.3.24 仁川
青春无悔,青年初期的经历,许许多多的第一次,对人生的第一次,就是历史老人家也不会指责,而是宽容地露出微笑。何况,我们本来就义无返顾、忘情地投入,谁会以为那时付出没有收获?每一代人都面临自己的时代和现实问题,所有的往事必定沉淀那个时代的内涵,今天很容易看出那个年代——20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的高中生具有的特点,他们高喊青春万岁走向未来!正如我写的《突击队长王元忠》最后的一句话:朝霞迎面照来,显得一身光彩。
【后记】高中毕业恰是六十年代开始,我生于1942.9.11,上小学是从1948年开始,那时在武昌三道街二女师附小一年级,解放后即1949年9月后转到武昌十小。1966年曾被一伙红袖章滑稽地视为“十七年修正主义黑线”的代表和牺牲品,恰说明我是随着新中国一起成长的一代人。四零后,今天至少都在76岁以上,乃一波曾经起伏不定又归于平静的水,现在仅仅活着而已。我们的经历,虽有过一系列政治运动,其中最大的莫过于文革,但绝大多数人基本平平常常地度过了大风大浪的岁月。我们恰好避过五七年,反右倾,在大跃进和困难时期正在高中和大学,不乏积极向上的冲动,多次以工作队员身份去改造农民,直到大学毕业的1965年8月似乎都站在社会正面为革命奋斗。从1966年7月起,全身心地投入运动,并没有受到特别挫折,尽管像我之类不多的年轻人在初期被工作团打成“反革命”,后来就因此平反后更加“革命化”,满腔热情参加社会派性斗争,自以为捍卫着无产阶级大业,执著地“高举”,自以为是无产阶级接班人。直到广大干部下放才意识到我们一代终归属于“改造”对象,从省城分配四面八方的老广,里面包括了四零后全部。不论带着工资分配到工厂、县乡,所有人意识到自己被改造才有出路。1970年后,全国基本安静下来,我们服从分配,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在新的下放单位工作、学习和结婚生子,过着似乎岁月静好的日子。只是他们基本都没有从事专业或即使有专业也无用武之地,就这样迎来那个“十年”的结束。
真正有了事业感,应该是八十年代起,然而都时在中年,全力拼搏不过十几年而已,真是心有不甘哪!回头看,四零后总的是幸运的,没有大起大落,没有大悲大难,同学们同我一样,不论在什么岗位,干什么工作,基本平安无事,同学聚会或老友相见,也都互道安康,晚年静好。但四零后应该说属于八九十年代各项事业的中坚,我们都奋斗过,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可以说,夕阳下的我们问心无愧。
我的日记可以证明这代人真诚、老实、本分、忠心。以日记为载体,应该是比较真实地记载了我们一代思考过、奋进过、消沉过、获得过、革命过,只要是按照生活本来面貌记载,日记是最好的最有说服力的时代、社会、人生的见证! 2019.元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