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公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解州)人。杰出的文学家和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的无神论思想和政治方面的进步主张,是那个时代的高峰。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实际领导者之一,文学创作属“唐宋八大家”,但散文的思想深度超过韩愈。
在“安史之乱”的冲击后,李唐盛世一去不复返。柳宗元自幼就受到日趋衰败的社会刺激,父亲柳镇屡遭贬谪更对他有直接影响。十三岁时,就写出《为崔中丞贺平李怀光表》,是他最早反对分裂势力的文章。廿一岁,与好友刘禹锡同中进士,五年后步入仕途,虽只是担任一个保管国家图书的小官(集贤殿正字),却得到博览群书和接触革新思想的机会。三十一岁,和韩愈、刘禹锡同任见习御史(监察御史里行)。公元八零五年,唐顺宗李诵即位,柳宗元追随王叔文、王伾投入“永贞革新”,力图从政治、经济、军事多方面打击抑制宦官、豪族大地主集团,但变革仅仅四个多月就彻底失败,随即开始了柳宗元接连两次贬官直至饮恨冤死的人生悲剧。刘禹锡整理了挚友的遗著,留下《柳河东集》四十五卷。
过去时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往往由于政治上的逆境及个人生活的艰辛而接触现实、接近人民,开始自己一生的新阶段。柳宗元贬谪永州的十年,是他生活史上最闪光的一页。尽管身体被折磨到“行则膝颤,坐则髀痹”(《与李翰林建书》),他那些闪烁着战斗锋芒的论著和显示他艺术风格的优秀散文诗歌,几乎都是这个时期完成的。他“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读书》诗),清醒地总结革新失败的历史教训,同时在文学上以生动形象的篇章艺术地表达了对现实的感受。
柳宗元是南北朝范缜之后,唐代最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进一步发扬了荀子、王充等人的朴素唯物主义传统,有力地揭露和批判了维护大官僚大地主阶级利益的唯心主义有神论、天命观;他的无神论达到了前人没有达到的高度。他的光彩夺目的论文如《非国语》、《封建论》、《天对》、《贞符》等,在中国哲学史、政治思想史上都有重大的意义。
柳宗元尖锐地指出,古代帝王所以宣扬有神论,其原因是“力足者取乎人,力不足取乎神”(《神降乎莘》),国君无道才“推天引神,以为灵奇”,来证明自己的神圣不可侵犯。他已经触及有神论的实质。《国语》中把地震说成周朝覆灭的前兆,柳宗元批驳这种荒唐的谬说。在《山川震》文中指出,山川乃“土地之物”,它们“自峙直流”,“自崩自缺”,循乎自然,不以人的意志转移。他认为周亡是由于政治腐败、不得人心,根本与地震无关。在《非国语》中批判种种“天人感应”的邪说,力图以无神论思想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他进而指出天地万物皆物质性的“元气”产生,根本不存在“赏功罚祸”的神灵。帝王不是“受命于天”,而是“受命与人”。这种以“人”代“神”的思想,当时无异于一声震耳春雷。柳宗元是历史上第一个系统地回答屈原《天问》的人,在《天对》中他将屈原提出的一百七十多个问题概括为一百二十二条,逐条回答,批判巨神“创世说”、唯心论的“盖天说”,提出宇宙无限的见解,否定了物质世界外有另一个神的王国。他说:天高远而蒙昧无知,人渺小而与天无关,人事不能同天道扯到一起,更不可能让天赏罚人事的得失。柳宗元的《封建论》提出了著名的重“势”的进步社会历史观,提出不以“圣人”意志转移,统治者也必须顺“势”而动。这是一篇抨击“天命观”、“继世而治”唯心史观的政治檄文。
在文学理论上柳宗元提出“文以明道”,用文学来宣扬所主张的政治思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推进者,在同形式主义的骈体文的冲突中,他逐步形成关于“文”与“道”的辩证观点。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他回顾自己的文学道路:“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说明他的“道”就是指作品的思想和内容,只靠浮华绮丽的文字并不能表达内容;但他又深知没有文采,“有乎内而不饰乎外,则是焚梓毁璞也”。可见他心目中的文学应该是思想性、艺术性二者统一的。柳宗元的不少散文、诗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相一致,成为名篇佳作。正是他的这种文学实践使寓言小品、人物传记、山水游记等文体成为稳固而成熟的文学样式。他的杂文兼有寓言和讽刺小品的特征,思想深刻,逻辑性强,文笔犀利,言简意赅。为人熟读的《三戒》借麋、馿、鼠说明三种寓意,一针见血地勾画了丑恶人物的不同嘴脸。“黔驴技穷”、“庞然大物”等成语就是从中引申出来的。著名散文《捕蛇者说》,抓住了当时社会一个普遍问题,对苛税重负下的老百姓表示了极大同情;由于他的生花妙笔,读者深刻感到苛捐杂税比毒蛇还可怕。柳宗元的游记富有诗情画意,同时又给读者拟人化的主观感受,使山石草木,声色动静,无不形神兼备,时时让人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情绪。
他是北魏郦道元之后刻画山水的能手,《永州八记》至今仍是脍炙人口的佳作。永州史称瘴痍之地,但他却从天然风光发现了大自然的美。八篇游记摹写山水景物,又融入作者孤愤傲物不愿妥协的情思。《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八记中写得最精美的力作,全篇没有正面写水,而是写鱼:“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简练生动的描写,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地看到了满谭清澈见底的水,是那么明净,那么寂然;作者将政治失意的隐痛游鱼似地隐藏在清幽的自然景物之中。全篇犹如一幅耐人寻味的山水画,有着优美的艺术境界。
他的诗如《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衰笠翁,独钓寒江雪。”已是化情入景的千古绝唱。凄清高雅的雪中独钓,象征诗人壮志未酬却不甘流俗的复杂心态。在《田家》中,描写了横征暴敛下农民的悲惨生活,赤贫的农夫已是“蚕丝尽输税,机抒空倚壁”,仍然要诚惶诚恐地以鸡黍供奉过往官吏。他的诗同散文一样,文境深幽,余味无穷。如刘禹锡称赞的那样,柳宗元是一位“驰声目下,鹜名天衢”的人才。他在政治和生活的悲惨遭遇中,依旧坚韧不拔地挺直腰杆,为我国哲学史和文学史所作的建树,永远载入史册,人民忘不了他!
(附言)八十年代初,应甘肃人民出版社之约,为编《中国历史上的名人》一书,同时还写了韩愈、苏轼共三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