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首页 | 资讯 | 聚焦 | 社会 | 法治 | 透视 | 反腐 | 咨询 | 公益 | 旅游 | 维权 | 案例 | 关注 | 说法 | 财经 | 万象 | 信息
民生 | 环保 | 安全 | 教育 | 医疗 | 保健 | 房产 | 科技 | 人物 | 网评 | 来信 | 视点 | 论坛 | 书画 | 文化 | 文史 | 访谈
祝全国人民春节快乐,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网站公告:   今日天气: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内容  

唐代大诗人王维与陕州及辖区卢氏县漫谈

发布日期:2024-2-23  查看次数:2674 来源:河南卢氏  作者:白旭东

 
 
 


凡读唐诗的人,大抵都会对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经久难忘。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而王维则是半个陕州人,并且陕州对王维的人生来说十分重要。

一、从区划的演变来看,王维的家乡蒲州(为今山西省运城市管辖)与陕州有着紧密的地缘关系


汉代时,芮城和平陆均为弘农郡(郡治设在黄河南岸的灵宝境内)辖区。唐初,平陆县属蒲州,唐贞观元年(627)改属陕州。唐时的蒲州包括今运城市的大部分县区,蒲州治所在今运城市所属的永济市,位于黄河北岸,与黄河南岸的灵宝市辖区隔河相望。

王维(701-761或另一说699-761)),字摩诘,河东蒲州人(今山西运城辖区)。据《辞海》载:“王维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因家乡蒲州在华山以东,故称“山东”。陕州在在华山以东,应属“山东”的地理范围。

早年的王维,有着浓厚的儒家“入世”思想,追求功名比较用心。王维出生在盛唐时期,幼年丧父,在兄弟姐妹中排老大。他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从小善于诗、乐、画。唐玄宗开元三年(公元715),年仅15岁的王维离家奔赴都城长安,希望能得到达官贵人的相助,同时通过科举考试,考取功名。由于他善于书画,出众的音乐天赋,初出茅庐就锋芒毕露,有了自己的名气,岐王李范尤为器重他。王维就试礼部,落第,没有考中。还参加了长安应京兆府试,大大小小经历过几次考试。王维不满足现状,就打点些钱,托点关系。之后,王维在京城拜访岐王,岐王与玉真公主商量,帮王维拿下了次年即唐开元九年(721)的状元,并任太乐丞。太乐丞是太乐属的副职(一般丞都是副职,如大理寺丞、府丞),管理朝廷音乐、舞蹈相关事宜的官职。当时考试,尤其是唐朝,不密封线,不匿名。如果一个人文采好,提前拿给阅卷人等相关的权贵那里推荐推荐,得到赏识就能中举。其时,玉真公主内定的是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也有不小的名气。但据说,玉真公主见王维是一见钟情什么的,把主考官叫到自己家里商量商量,就把状元内定了王维。这不算见不得光的事情,这称之为“行卷”。“行卷”盛行于唐朝,就是应试者在考试前把所作的诗文写成卷轴,投送朝中显贵之人为自己宣扬,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与美誉度,进而得到中举。王维中举状元后,母亲想着给王维娶亲,对象反正不是玉真公主。

“诗佛”王维淡泊名利,最割舍不掉的就是亲情。除《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外,他一生写过大量的亲情诗,可谓“别此最为难,泪尽有余忆”。比如他在《山中示弟》写道:“山林吾丧我,冠带尔成人。莫学嵇康懒,且安原宪贫。”尽管他自己半官半隐,不在意名利之事,但要求弟弟不要像嵇康那样懒于上进。王维共有四个兄弟,分别是王缙、王繟、王纮、王紞。  

这一时间段,王维的部分诗表达了他儒家的入世积极思想。如,《李陵咏》创作于王维19岁,要么对李陵有感而发,要么受邀所写:

汉家李将军,三代将门子。结发有奇策,少年成壮士。

长驱塞上儿,深入单于垒。旌旗列相向,箫鼓悲何已。

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将令骄虏灭,岂独名王侍。

既失大军援,遂婴穹庐耻。少小蒙汉恩,何堪坐思此。

深衷欲有报,投躯未能死。引领望子卿,非君谁相理。

前四句就显然看出王维对李将军家族(三代将门,将领世家)的积极歌颂。第五六句,单于是匈奴的首领,这里显然是用了典故。这首诗大体上表达出李家将儿的英勇杀敌,舍身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精忠报国,对汉忠心,对入侵者的憎恨。

《赋得清如玉壶冰》,系唐玄宗开元七年(719)王维在长安应京兆府试时所作。

玉壶何用好,偏许素冰居。

未共销丹日,还同照绮疏。

抱明中不隐,含净外疑虚。

气似庭霜积,光言砌月馀。

晓凌飞鹊镜,宵映聚萤书。

若向夫君比,清心尚不如。

王维这是在描写玉壶冰,清,素,冰,纯白的冰,净,清心,隐喻高尚,正人君子,莲花那种晶莹剔透出淤泥而不染的洁身自好。王维从小接触过佛家思想,应该知道“净”,佛家思想在此就萌芽了。

再如《少年行》,不是写自己的少年行,而是想象的汉代少年侠义英雄,像那种武侠小说人物创作的那种,表达了王维报效社稷、追求正义的愿望。

其一: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意气风发,爽朗豪放的少年形象。

其二: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边疆苦嘛,侧面表现出侠客的坚强耐苦,纵使死了侠客骨灰还是芳香的,舍身抗战,名垂千古。

其三: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英勇杀敌嘛,汉家男儿恨单于嘛,还是熟悉的用典,还是熟悉的憎恨敌人。

其四:

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

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

四篇是时间先后顺序,打完仗,邀功庆祝,完成了建功立业。

《相思》这首应该是王维写给妻子的。表达了王维修身、齐家的愿望。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红豆是爱情的情物,借红豆寄托相思之情,表达浓浓的爱意,彼此心心相惜。



二、从人生转变的轨迹来看,陕州是王维的精神家园


王维从唐开元九年(公元721)中进士,到唐开元十六年(728)愤而辞官归隐,再到开元二十三年(735)为“右拾遗”,沉寂6年的王维再回朝堂。这6年左右时间,王维的行踪,史料记载不明,为后世研究王维的学者留下“盲点”。笔者认为,这6年期间,崤函古道厚重历史的熏陶、区域的德政滋养及与时任卢氏县令的好朋友房琯的交往影响,对王维的思想及人生嬗变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也可以说,陕州是王维的精神家园。

“伶人舞黄狮”事件,使王维的儒家“入世”思想受到了重创。王维任太乐丞后,帮助王维的岐王想看黄狮子舞,但黄狮子舞非天子不舞也。但王维没办法,毕竟岐王器重自己,王维找隐秘的室内就命伶人舞了黄狮子。不知道谁告发的,反正唐玄宗知道了,贬王维为济州司仓参军。

贬官时期,王维写了《宿郑州》一诗,表达了绝望中的独孤之情。

“朝与周人辞,暮投郑人宿”。早上离别,中间路程忽略,晚上到郑州寄宿。

“他乡绝俦侣,孤客亲僮仆”。写离家出走的独孤之情。

“宛洛望不见,秋霖晦平陆”。 洛阳城离太远了见不到了,家乡平陆一带笼罩在秋雨蒙蒙的阴暗之中。平陆县原属蒲州,唐贞观元年(627)改属陕州。平陆代故乡,传导了王维对陕州深深的故乡情结。

“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牧”。描写黄河两岸的田间生活。

“主人东皋上,时稼绕茅屋”。陕州地域的百姓生活还算可以,有田种,秋天丰收的作物绕着茅屋放着,粮食多。

“虫思机杼悲,雀喧禾黍熟”。写黄河两岸秋风萧瑟中的万物生灵。

“明当渡京水,昨晚犹金谷”。 今天就要渡过京水漂往更远的地方了,昨天好像还在东都洛阳的金谷。时光飞逝,舍不得离开滋养他的河洛大地。

“此去欲何言,穷边徇微禄”。贬官放逐到远方,想要说什么呢?只有无言的感慨。

委曲求全苦熬四年“秩满”,本想朝廷会召他回京,谁知又把他安排淇上继续“穷边循微禄”。王维对朝政极度失望、对仕途极度幻灭,唐开元十四年(726)离济州司仓参军后,他于唐开元十六年(728)愤而辞官归隐。开元十九年(731)前后,王维妻子去世,之后再没有续娶。仕途和家庭的双重打击,使王维的思想极度绝望。

开元二十二年(734)秋,王维献诗新任宰相张九龄求汲引。开元二十三年(735)春,官拜右拾遗,沉寂六年王维再回朝堂。什么原因使王维由愤而辞官转变到积极求官呢?从王维写给好朋友房琯的《赠房卢氏琯》一诗中似乎看到了端倪。

王维在诗中借对房琯治理卢氏县的夸奖,表达了自己“美政、勤政、善政”的理想与隐居湖山之间、解放自己的志向。

达人无不可,

忘己爱苍生。

岂复少十室,

弦歌在两楹。

浮人日已归,

但坐事农耕。

桑榆郁相望,

邑里多鸡鸣。

秋山一何净,

苍翠临寒城。

视事兼偃卧,

对书不簪缨。

萧条人吏疏,

鸟雀下空庭。

鄙夫心所尚,

晚节异平生。

将从海岳居,

守静解天刑。

或可累安邑,

茅茨君试营。

诗的开头四句,夸奖房琯勤政忘我,教化百姓:“达人无不可,忘己爱苍生。岂复少十室,弦歌在两楹。”有才能的人,到哪里都能干好,别看卢氏县穷而偏,房琯却把它治理得歌舞升平。

接着十句,展开描述卢氏的升平景象:“浮人日已归,但坐事农耕。桑榆郁相望,邑里多鸡鸣。”说外出的人纷纷归来,安心种田,庄稼长得郁郁葱葱,到处都是鸡鸣声。“秋山一何净,苍翠临寒城。”山清水秀,环境优美。“视事兼偃卧,对书不簪缨。萧条人吏疏,鸟雀下空庭。”长官勤政,胥吏减少,无人诉讼,空空的法庭已经落满鸟雀。

最后六句,王维写出自己的志向和愿望:“鄙夫心所尚,晚节异平生。将从海岳居,守静解天刑。或可累安邑,茅茨君试营。”

我现在的志向已非当年的热心从政,而是向往隐居于湖山之间,摆脱名利的桎梏。也许会打扰您,在此地营建一所茅屋隐居。

房琯(697-763),字次律,唐神功元年(公元697)生于河南缑氏(今河南省偃师缑氏镇)的一个仕宦之家。父房融,官至正议大夫、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少年房琯就胸怀大志,以报社稷为己任。九岁时,父亲被中宗李显贬至高州。因其父被贬官而感世态炎凉,遂在陆浑山隐居苦读十余年。开元年间有一宰相,名叫张说,有远见卓识。他曾倡导朝廷举行封禅的大礼仪,以祭告天地神灵。开元十二年(724),唐玄宗欲封禅泰山。身居陆浑山的房琯,表面上与世无争,实际上却期望有一番作为,以了去平生之志。于是,著《封禅书》一篇,寄呈张说。张说被其文打动,且非常欣赏房琯的才华,遂向唐玄宗推荐了房琯,并举荐28岁的房琯为秘书省校书郎,后调任冯翊县尉。唐开元十八年(730),房琯参加“堪任县令科”考试,被任命为卢氏县令。西汉建县时,现洛宁、栾川及灵宝的朱阳镇、五亩乡、苏村乡、寺河乡等地均为卢氏县辖区。

房琯到任卢氏后,除积弊,废酷刑,兴水利,政绩卓著,深得百姓爱戴。次年,豫西地区遭遇大旱灾,洛水见底、小河断流,田地龟裂、禾苗枯死、粮食绝收。卢氏百姓背井离乡、卖儿卖女、逃荒要饭,民心甚为骚动。房琯一面动员卢氏县大户捐粮赈济四乡饥民,一面上书朝廷,告以灾情,恳求朝廷开官仓放粮,解百姓于危难。当时在祁寸湾有县内一个最大的官仓,仓储丰厚。然而,存粮每年都据实报于户部,州县官吏一律无权开仓放粮。地方官若私自开仓,按律当斩。时近年关,百姓已无存粮,饿毙之事开始发生。眼看着无数灾民要饿死,房琯心急如焚,连续几道奏折上奏朝廷,请求开仓放粮,但却迟迟不见批复。房琯决心以一人之死换取万民之生,毅然下令打开祁寸湾官仓,按事先所造之册赈济灾民,同时写好谢罪文书,准备向朝廷奏明后投火自焚。次日,一快骑至县衙,传圣旨准予放粮赈灾。

之后,当地百姓为了纪念房琯,在祁寸湾原粮仓处修建了一座“房公祠”。为圣者建祠不少,皆在逝后;为生者建祠,少之又少。房公,次律享之。具体建祠时间不详,但我想起码应在房琯升迁至中央级官员之后。房琯最早为中央官员的时间为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时年38岁,迁监察御史。后官至宰相。歌颂这个级别的官员较为符合社会心态。

房公祠位于卢氏县城东7.5公里东明镇祁寸湾村的仓上组。此组名的由来大约就是因为此地曾是李唐王朝卢氏县官仓而得。这里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祁寸湾遗址,遗址上不但有仰韶文化,而且有龙山文化,还有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的过渡文化。房公祠就建在此遗址之上。为活人建祠堂,在唐朝是要冒很大风险的。因为,按唐律,为现任立祠,查无政绩者,是要负刑事责任的。在这样的法律下立生祠,足见房公在卢氏县百姓心目中的份量。

房公祠初建规模不祥,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铸钟一口并立碑记之。至此,前有正殿、后有献殿,青砖碧瓦、黑漆大门的基本建筑格局形成。同时立碑三块,铸钟一口,并将此事铸文于钟上。

好朋友房琯在卢氏县的政绩,使其时政治失意的王维萌生了“入世”的春意


三、王维献诗求引与卢氏县令房琯升京官均在同一年


唐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房琯入京为监察御史。开元二十二年春,王维写给内弟的《送崔兴宗》一诗,很值得玩味:
已恨亲皆远,谁怜友复稀。君王未西顾,游宦尽东归。塞迥山河净,天长云树微。方同菊花节,相待洛阳扉。
那一年,唐玄宗带着文武百官到东都洛阳办公,做官、求官的人也蜂拥而至,王维的内弟崔兴宗也要去洛阳凑热闹,王维送别写了这首诗。前几句感叹世态炎凉,描画人们的趋炎附势,最后两句却说,秋天菊花开时,自己也要去洛阳和崔兴宗相聚。这是不忍和内弟分别太久才去洛阳?还是另有隐情?
唐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唐王朝发生三件大事:第一件,这年的二月一日发生了日食,这是一个奇异天象,《资治通鉴》有郑重记载。第二件,关中地区前一年遭遇涝灾,使得粮食供给出现紧张,《旧唐书·玄宗纪》记载“是岁,关中久雨害稼,京师饥”。“天子不忍征于不粒、赋于无衣”(《京兆伊张公德政碑》)这年正月,皇帝李隆基东巡洛阳,文武大臣都跟随到东都洛阳办公,以减轻长安地区的负担。第三件,宰相班子更替。《旧唐书·玄宗纪》记载:“五月戊子,黄门侍郎裴耀卿为侍中,中书侍郎张九龄为中书令,黄门侍郎李林甫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从上一年十二月张九龄的“起复旧官,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开始,到现在的张九龄、裴耀卿、李林甫三宰并行,共襄朝政。新一届宰相班子组阁完成。这三件大事后面,发生一件小事:离开官场,闲居六年的王维,在是年秋天,也来到东都洛阳,与自己的内弟崔兴宗“相待洛阳扉”。此时,王维的弟弟王缙正在洛阳附近的登封县当官,王维的好朋友韦陟跟随朝廷在洛阳履职中书舍人。王维与内弟、舍弟、好友,难免聚餐吃个“洛阳水席”,议论朝政,纵论天下。张九龄和裴耀卿,是王维敬重的两位政治家,如今入朝为相,朝廷政治面貌也焕然一新,大有励精图治的气象。
王维看到了希望和机遇,似乎感到命运在敲门。唐开元二十二年(734)秋,他写了一首《上张令公》的诗给张九龄,投石问路:
珥笔趋丹陛,垂珰上玉除。步檐青琐闼,方幰画轮车。市阅千金字,朝闻五色书。致君光帝典,荐士满公车。伏奏回金驾,横经重石渠。从兹罢角抵,希复幸储胥。天统知尧后,王章笑鲁初。匈奴遥俯伏,汉相俨簪裾。贾生非不遇,汲黯自堪疏。学《易》思求我,言《诗》或起予。尝从大夫后,何惜隶人余。
在王维的诗歌作品中,这一首诗,艺术上乏善可陈,无论是唐诗选本还是王维诗歌选本,都没有选入这首诗。但在王维的人生命运中,这一首诗,却是至关重要的一首诗。正是凭借这首诗,王维引起宰相张九龄的青睐,得以“重出江湖再回朝”。
从此他虽历经沉浮,但再也没有离开官场。对这首诗,后世读者议论纷纷,有三点值得关注。一种是贬低。认为王维这么求人援引要做官,与他的“高人”风度不合拍。一种是疑问,为什么王维不写给自己的老上司裴耀卿,而要写给与自己没什么交情的张九龄?一种是猜测,同样是写给张九龄的干谒诗,就艺术水平而言,这首诗并没有孟浩然的那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高,为什么孟浩然落寞而归,王维却“一枪命中”?所谓贬低,著名史学家范文澜最具代表,他在自己的《中国通史简编》里,就直言王维“其实他不是禅也不是道,只是要官做……王维、王缙的品质一样恶劣,所以都是做官能手。”
其实,“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求人援引做官,这在古代是一种普遍现象。尤其盛唐时期,整个社会都弥漫着积极进取、建功立业、济世报国的风气,所以同时代的大诗人李白、杜甫、高适、岑参、钱起等都写过干谒诗。李白是“遍干诸侯,希求汲引,观其《与韩荆州书》《上安州裴长史书》等,谀人、自炫,言辞无所不用其极,令人读之生厌”(陈贻焮《唐史论丛》)。杜甫留存的诗中有三十首干谒诗,不少诗写得“自夸”与“自卑”集于一体,表现出急于求成的“谦卑”。再者,仕与隐,只是一种人生选择,并不矛盾,更无好坏高下之分。并非隐士就是高雅,出仕就是低俗。王维选择重新出仕为官,是一种正常的人生选择,写诗求人援引,也是官场的惯例,不必大惊小怪,也不必用道德评价。所谓疑惑,王维与裴耀卿同是山西蒲州人;王维在济州当司仓参军时,裴耀卿是济州刺史,算是王维的顶头上司;从后来王维为其写的《裴仆射济州遗爱碑》,也可推知他们之间关系很好。按常理应该投书同是宰相的裴耀卿“求官”才对。但王维为什么偏偏选择张九龄干谒?
我们不妨这样分析:正因为王维与裴耀卿有这层关系,才需要避嫌,以免被人拿住把柄,特别是同为宰相的李林甫,可不是个省油的灯。也许这个干谒张九龄的事,就是王维和裴耀卿商议的“套路”。另外还有一个因素,王维的好朋友韦陟,此时正受张九龄器重,担任中书舍人。深知张九龄喜欢延揽文学人才,也知道张九龄对王维的才名颇为看重,所以建议干谒张九龄,他可以从中斡旋。
所谓“一枪命中”问题,我们可以细细读这首诗,看王维是如何“以诗干谒”,敲开宰相的大门:前十六句用各种典故,绕着弯夸奖张九龄政绩卓著、任人唯贤,夸他执政有方、风度俨然、大国外交、威伏四方。句句有来历,字字有分寸。后六句才开始委婉求推荐:“贾生非不遇,汲黯自堪疏。学《易》思求我,言《诗》或起予。”最后表态:“尝从大夫后,何惜隶人余”,如果起用我,不挑拣岗位,不在乎官阶,就想跟着您老干一番事业。干谒诗,是一种特殊题材的“求职信”,它的核心在于“精准发力”:写给谁?什么时间写?写什么?怎样写?都要费心思量。夸人要诚心而恰当,不能说过头话,拍马屁不能出响声;自我介绍要自信又不能自吹,更不能狂妄;求职要委婉不能“伸手要官”;表态要谦虚又不能猥琐。
从效果论,以成败论,王维这首诗,都是干谒诗的“典范”。诗外的功夫,选择写给谁、什么时候写、怎么写,体现了他的官场经验和政治智慧,其谋划周到、周全。张九龄出生于书香门第,也是少年成名的天才,他的成长道路、为政理念,形成自己的用人标准:“诗文精神”“博学之士”。王维自身条件是合乎他的择人标准,所以写诗给他干谒,对路子。
张九龄刚任宰相不久,正是延揽人才、组建自己团队、推行自己为政理念的时候。这个时候递上“投名状”,恰其时。张九龄身为宰相,如何恭维?必须按照一个政治家、一个“贤相”的样子来赞颂,精准定位,合乎身份。诗内功夫,也非同一般。王维的诗,一开始就生动描绘张九龄的宰相风度,有事实、有典故,有虚有实,从他的风度、他的德行、他的声望、他的文采,一一赞颂。恭维得有分寸、上档次。干谒诗中自我介绍是难点,如果说得少、说得不充分,怕人家主公“不觉得你是个人才”;说得过了、吹得大了,又怕“惹人讨厌、说狂傲”。
王维这首诗后六句,先以贾谊、汲黯自比,安心处于逆境,不怨愤、不牢骚。接着用了两个典故,“学《易》思求我”,用的是“非我求蒙童,蒙童求我”(《易·蒙》);“言诗或起予”一句,用的是《论语》里“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这两句诗把王维自己才华学识的自信、甚至自负都巧妙地表达出来,且藏而不露。
最后两句的表态很重要,心态、姿态,都是“崇敬您的为政风度和人格”,甘愿追随您,不计较职位高低。干谒诗,写得不卑不亢,坦然大气。充分展现出盛唐时代仕人的进取精神和文化自信。
唐开元二十三年(735)三月,张九龄举荐王维担任右拾遗。沉寂6年的王维结束隐居,赶往洛阳上任,再次回到朝堂。右拾遗隶属中书省,级别是从八品上,掌管供奉、讽谏,扈从乘舆,算是级别不高、位置重要的官职。回想过去自己第一次从政担任太乐丞,只是技术性的“吏”,这次进入权力中枢,才算是真正参与政治的“官”。面对命运的再次眷顾,王维踌躇满志,提笔又写一诗,感谢张九龄的推荐提拔。这时张九龄已经晋封为始兴县伯,加封金紫光禄大夫,所以诗的题目就是《献始兴公》: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粱肉,崎岖见王侯。鄙哉匹夫节,布褐将白头。任智诚则短,守仁固其优。侧闻大君子,安问党与仇。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感激有公议,曲私非所求。
这首表达感谢的诗,写得很特别,几乎不像是王维的风格。开头四句很突兀,“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粱肉、崎岖见王侯。”我宁愿清贫淡泊,做乡野草民,也不肯为一官半职奴颜屈膝巴结权贵。这不是得了便宜还卖乖吗?这求人当官还端架子?接着四句,更进一步自我表白:“鄙哉匹夫节,布褐将白头。任智诚则短,守仁固其优。”我虽然是个凡夫俗子,才能一般,但我是有气节、有原则的,宁肯一辈子不当官,我也要坚守道德底线,不能丧失人格。这哪像是感谢的样子啊。当年唐玄宗听孟浩然吟诗,听到“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就拂袖而去。估计要是看到王维这样的诗句,早就拍桌子了。但王维笔锋一转,开始赞美张九龄并甘愿为其所用,“侧闻大君子,安问党与仇。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听大家都说您老先生是大君子,用人唯贤,不结党营私,所有行为和谋划都是为了苍生社稷。赞扬人,这个高度,这个境界,才真正是在夸奖一个贤明的宰相,而不是我自家的恩公。夸赞过后,就要表态输诚,“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感激有公议,曲私非所求。”我弱弱地问您,我这样的可以做您的下属吗?感激您秉公举荐我,偏私也不是我的所求。最后这四句,有自谦、恭敬、感恩,又有知音、知遇、报答,更有彼此默契相守的气节、操守、境界、品行。全诗写得光明磊落,气韵轩昂,体现了献诗者与被献者相互之间的高风亮节和高度默契。但读起来又是跌宕起伏、险象环生,开始读得人心惊肉跳,中间读得人心花怒放,结尾又读得人击节叹赏。写诗求人,写诗谢恩,像王维这样剑走偏锋、艺高胆大的,仅此一例。我猜想,如果不是熟知张九龄的品行操守,王维也断不敢出此“险招”。可见他们是政治和诗词上的真正知音。据说,张九龄看到这首诗,对“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感激有公议,曲私非所求”,反复吟诵,颇为惊喜。
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王维与房琯先后进京,笔者认为这不是历史的巧合,而是原卢氏县令房琯对王维的影响。


四、王维的嬗变与崤函古道厚重历史的滋养


以主峰在卢氏县冠云山为首的崤山,对崤函-古道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崤山山脉为秦岭东段支脉,西南—东北走向,延伸在黄河和洛河间,长160千米。崤山高山绝谷,峻坂迂回,形势险要,自古以险峻闻名,是陕西关中至河南中原的天然屏障。黄河南下在陕晋交界先后与汾河、与渭河交汇后,一路向东进入晋豫交界地带,北侧是中条山,南侧是以冠云山为首的崤山。夹山东流的黄河南侧,便是经常出现在中学课本里的一个长500里的古道,崤山古称“崤塞”,是中国古代军事战略重地,以地势险峻、关隘坚固、易守难攻著称,为天下“九塞”之一。潼关-函谷关古道,连接起西安和洛阳两大古都,关中平原和河洛平原以及中国更东部的平原地区。在历史上,区区500里支撑起了华夏文明的摇篮。

从洛阳西北的门户新安县,到关中平原的门户潼关,这500里的距离里,除了出产假道伐虢、唇亡齿寒、鸡鸣狗盗、渑池之会,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成语和历史典故,地下还盛产古墓,洛阳铲和盗墓笔记的故事也经常发生在这里。千年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南下后在此折弯东流,也使得这一地区和其他黄土高原地貌比较相近。今天属于河南灵宝市的古函谷关过去是秦国的边境,灵宝以西都属于关中平原的秦国,黄河北岸今天属于山西省运城市的平陆县和芮城县过去也都属于汉代弘农郡(郡治设在黄河南岸的灵宝境内)辖区。唐初,平陆县属蒲州,唐贞观元年(627)改属陕州,宋时划县为上中下三等,平陆为上县,属陕州。也就是说,历史上,灵宝曾经属于关中平原文化地区,平陆曾经属于陕州。正是这种历史交错的区划变迁中,造就了相同的文化和语言,在这三省交界黄河两岸狭长地带交汇融合。

如果展开更宽泛的历史视野,我们会看到,这条今天连接中古西部和东部最重要铁路枢纽——陇海铁路(东海连云港至甘肃,甚至新疆),正是沿着函谷关-潼关古道连接中国的东、西。我们可以说,正是这条古道咽喉,连接起了东部中国与关中平原-河西走廊-西域新疆-丝绸之路-更遥远的西亚和西方世界。如果没有这条500里的咽喉,关中平原与河洛地区及黄河中下游平原将完全割裂,这是不可想象的。中国华夏文明中,也来自关中平原以及陇西等羌文化的融合。比如夏商周中的夏和周,以及春秋战国的秦国都是关中平原以及更西北地区陇羌文化的东移,并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融合发展。我们试想,如果没有潼关-函谷关这条古道,进行连接,华夏文明的早期融合是不可想象的。西安-潼关-函谷关-洛阳古道是连接东、西中国最经济、便捷的一条通道。如果掐断这一古道,关中平原、河西走廊以及中国西部的文明以及西方丝绸之路传来的外来文明、文化和物种、技术交换,将怎么样传到有太行山-崤山-神农架-巫山-武陵山等阻隔的中国第三阶梯以东的东部和东南部平原地区呢?向北,近一点,可以从风陵渡渡过黄河进入汾河河谷,然后再向东,翻越太行山、太岳山,沿上党天下脊的上党(长治)盆地、阳泉盆地,娘子关、太行八陉等再进入中国东部平原。再或者,只能更往西北,通过河套平原,山西北部的大同桑干河河谷,以及张家口,越过居庸关,通过华北平原,向今天的北京地区传播。向南,近一点的可以走秦岭南侧的蓝田关-武关,丹水河谷,进入南阳盆地,再折而东北进入淮河流域;向南沿汉水进入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或者从大散关南下,经过汉中地区,进入四川盆地,再从长江,进入长江中下游地区;或者从四川盆地,进入云贵、桂粤等西南、东南地区。我们可以看到,在上述所有的连接中国西部和东部的通道中,关中平原东段和河洛等黄河中下游平原西端的连接轴上——西安-潼关-函谷关-洛阳古道一线,是最经济最便捷最直线的通道。从战国时秦国开始修筑、重兵把守函谷关,到历代重兵屯守视潼关为咽喉,以及洛阳周围地区被视为京畿,先后被各个朝代设为三川郡、河内郡重兵驻防,等等,都是重视这条通道的明证。

唐玄宗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六月,安禄山叛军先后攻陷陕州、潼关,随之攻入长安,57岁的王维不幸被俘,他假称患病,但安禄山派人将他经陕州带到洛阳,不管他答应不答应,硬委之以伪职。

时年八月,安禄山将从长安接来的梨园百工聚于洛阳禁苑中的凝碧池畔,演奏唐乐。乐声响起,众梨园弟子歔欷泪下,四周叛军亮出利刃。哀婉伤情的唐乐传入被关在普施寺内的王维耳中,王维愈加悲痛,当即写下《凝碧池》一诗明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安史之乱时,王维的兄弟王缙被任命为从四品的太原少尹,在太原保卫战中出谋划策,帮助主将李光弼以弱兵散卒大败安禄山部下的精锐骑兵,从此天下闻名。青年时期的杜甫在《诸将五首》中批评了当时天下诸将的各种缺点,但其第三首却说:“稍喜临边王相国,肯销金甲事春农。”杜甫点赞的“王相国”,正是王缙。唐军收复长安、洛阳后,王维因出任伪职被收入狱中,正是王缙出面为兄长求情,再加上那首《凝碧池》,才保住了王维性命,最后仅被降职。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61岁的王维因“妻亡无子,孑然一身”“三十年独居一室”,更加思念其弟王缙。是年春,王缙任蜀州刺史未还,他请求朝廷调他的弟弟还朝,皇帝应允,于是任命王缙为左散骑常侍。夏天,王维患病,七月病势加重,他知道不久于人世,于是给正在凤翔出差的弟弟写了遗书,之后告别人间。

概言之,崤函古道上的陕州,其厚重历史的滋养及秦晋豫三省交界的黄河两岸狭长地带的文化交汇融合,对生于斯长于斯的王维人生轨迹不能不产生重要的影响。于是乎,半个陕州人的王维,其精神血脉似乎为陕州谱系的精英代表。


五、陕州与蒲州和三门峡水库的不解之缘


上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因在黄河上建设三门峡水库,陕州故城属于淹没区,居民搬迁,城被拆除,仅留下一座明代牌坊和一座千年宝塔。陕州公园,就是陕州故城的遗址所在地,现在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陕州原为西周初年的周公、召公分陕之地,召公又曾在陕州的甘棠树下教民,民感其德建祠纪念,陕州因此也被称为“甘棠旧治”。
据《陕州志》记载,陕州建制于秦恵公十年,建城于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建城之初,周长13里120步。明朝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在此封王设府,并下诏扩建四门,把东、西、南、北城门正式命名为宣威门、政平门、迎恩门和宣化门。清光绪十三年,河陕汝道道台徐铁珊带领民众,在南门外修筑了一条长56丈的护城拦河大堤和青石砌垒的护城大坡,又在东、西、南三面筑起了坚固的砖城墙。1938年抗战期间,为便于对日开展游击战争,国民党当局将陕州城高大的城墙扒毁。
陕州城有“四面云山三面水,一城烟树半城田”、“三山并鼓楼,宝塔镇中州”之称。四面云山,是指其西有函谷关,东有崤陵,南有乾云山,北有中条山。三面水,则指的是西、北有黄河,南有青龙涧绕城南墙汇入黄河,登城可望水天一色。历史上,因为源源不断的诗人的光临,陕州城像长江上的奉节一样,成为黄河岸边名副其实的诗城。歌咏陕州的古诗,不计其数。这一时期,陕州成为“唐诗之路”的起点,韩愈、杜甫、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等许多著名的诗人,都曾在陕州登城赋诗,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连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也不例外。著名诗人李商隐,经过陕州时,客愁上心,凄然写下:“离思羁愁日欲晡,东周西雍此分途。迥銮佛寺高多少,望尽黄河一曲无。”
陕州故城石牌坊建于明代。石牌坊之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轮寺塔。站在宝轮寺塔前,以两石相击,就能听到像蛤蟆叫一样的回声。因此,宝轮寺塔也称蛤蟆塔。有800多年历史的宝轮寺塔,高达26.5米,一共13层,它与北京天坛的回音壁、山西永济的莺莺塔和四川潼南大佛寺的石琴并称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回音建筑。
在陕州故城的遗址举目四望,陕州故城成了汪洋的世界,昔日熟悉的胡同与小巷,很多已经没于水下,只有那高耸的宝轮寺塔,在三面被水包围的情况下,依旧坚持在老城上空。
同样是上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因在黄河上建设三门峡水库,蒲州古城也被列入淹没区,城内居民全部迁出,古城从此废弃,城砖剥揭几尽,但城坦土胎轮廓几乎完整保存,城内鼓楼及南、西、北门遗构清晰可见。2001年,蒲州古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蒲州府志》记载,蒲州古城高八丈、方圆一千六百步,比现今的平遥古城大两万余米,是山西境内最大的古城。蒲州古城遗址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境西南约17公里处黄河东岸,距古城西安约150公里,它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和两千年的繁荣,是我国古代六大雄城之一。传说中的舜都蒲坂即此。因此,蒲州古称蒲坂。《帝王世纪》云“尧旧都在蒲,舜都蒲坂”。早在部落联盟时期,蒲坂一带就是华夏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蒲州城始建于周,以后屡有重建扩修,历为州治府治,中唐几为中都建制,为中国北方历史重镇。
唐代和明代的蒲州城规模最大,是两个繁荣昌盛时期。蒲州城外,蒲津渡有一座横跨黄河的浮桥,比西方波斯军队架的博斯普鲁斯海峡浮桥还要早48年,堪称天下第一浮桥。
元初,成吉思汗铁蹄踏来,金主完颜氏见蒲州河山为障,易守难攻,便迁都于蒲州死守,金元之争使蒲州遭到严重破坏。
明代洪武年间加固城池,这时的蒲州城池最为完整、壮观和坚固。城周长约10公里。明嘉靖34年(1556年)农历十二月十二日半夜时分,蒲州城尽毁于一场地震。嘉靖35年,人们重建家园,重修城墙以土筑之。明隆庆元年(1567年)大石铺底,城墙内外用青砖叠砌,但蒲州城与昔日辉煌相比,已大为逊色,古蒲州城最后一次修建是在同治七年(1868年)。
蒲州古城从明朝开始,因离黄河较近,屡受黄河水威胁。1942年7月3日,水淹城北20多个村庄,城墙将水劈两股,绕城而流,城被围其中。所以,这也是当时蒲州城号称是河中府得名的由来。今天的蒲州城只留下半截城墙、鼓楼和一片残垣断壁,向人们诉说着古蒲州昔日的辉煌。
陕州与蒲州同样的结局、同样的命运,可以说,陕州与蒲州皆融入三门峡水库的波涛荡漾中。同样也可以说,王维是由三门峡水库而得名的三门峡市乡党。

陕州蒲州

静静

静静地飘落

飘落在金黄色的黄河



波光

闪烁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浪涛

激昂着鼓角争鸣

俱往矣

淹没于历史的长河

归去来兮,王维乡党!



白旭东,男,1954年生,河南省卢氏县横涧乡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历史学副研究员,卢氏县拔尖人才,三门峡市首届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全国党史系统先进工作者。1972年参军,1979年从警,1982年到县委办工作,1983年考入河南大学中文系干部专修科全日制就读,1985年毕业回卢后任范里乡党委委员、党委秘书。1986年6月,任横涧乡党委副书记。1989年冬任县委党史办副主任并主持工作,1992年任县委党史办书记,1994年任县委党史办主任。2002年2月初,任县委办副主任,先后分管文秘工作和督查工作。2007年春任县委办第一副主任,负责日常工作。2010年退居二线。现为县老区建设促进会秘书长。1974年以来,发表纪实文学、人物传记、散文、小说等作品百余篇,先后出版历史专著4部200余万字。
 
  热门·推荐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卷羽鹈鹕现身云南昭通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卷羽鹈鹕
日前,自然摄影爱好者在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永丰水库拍摄水鸟过程...
·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卷羽鹈鹕现身云南昭通
· 中国惩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 四年近40
· 倒查30年纠正违规违法“减假暂”案件10
· 安徽一起杀人案是故意伤害还是故意杀人?
· 七旬老娘上访二十五年为冤死儿子讨公道
· 一季度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处分11.6万人
  点击·排行    
家长滥用消毒剂抗生素会破坏儿童免疫力
公安部整治“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
侯金诚申诉一案还要等多久?
辽宁省民政厅原党组书记、厅长方守义被开除
河南替考案75人被党政纪处理 多名教师被
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宪法宣誓仪式
【歌行体】老太骑行走天下(外一首)
人民有权监督
最高法明确国家赔偿案件精神损害赔偿相关问
[书画]艺术家风采---著名实力派画家孙
  热门·图文    
 
家长滥用消毒剂抗生素会破坏儿童
公安部整治“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
[书画]艺术家风采---著名实
处处有美景有故事,走进礼泉县泾
 
  投票·调查    
你是从哪里知道本网站的?
  • 网友介绍的
  • 百度搜索的
  • Google搜索的
  • 其它搜索过来的
  • 网址输错了进来的
  • 太忙了不记得了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人员查询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中西部法制网 www.zxbfzttv.com 电子信箱:zxbfzw@126.com主管; 中国大江传媒集团 版權所有:中西部法制 不得複製或轉載 reproduced in any form without the prior permittion 京ICP备17018691号